盘点2004中国古玩市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2-21]
2004年是中国古玩市场最活跃的一年,但也是问题积少成多、积小为大,影响古玩市场发展趋向的一年。回顾2004年中国古玩市场发展的实际与发生的事件,展望2005年中国古玩市场的发展动向与前景,笔者认为,中国古玩市场已经出现的十大趋势应该引起业内人士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
第一,复仿制品继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由于古玩商品需求的不断高涨和复制、仿制古玩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古玩复仿制品以空前未有的速度与规模大举进军各类古玩交易场所,不仅潘家园满处摆放,在各大古玩市场的柜台里也经常露面。令人忧心的是,复仿制品已经成为各类级别拍卖会上的常客,甚至是座上宾。笔者一向认为,复仿制品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现象,是古玩市场繁荣的一种表现,也是古玩市场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但是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增多,笔者还是产生了些许忧虑,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复仿制品的销售方式:标明复仿制品卖,非常正常,但当作古玩真品卖,就会成为古玩市场发展大潮中的一股逆流。
第二,有形古玩市场向高档次迈进。由于港台古玩商和海外其他古玩商进入中国古玩市场,加之中国古玩商销售理念的国际化,我国有形古玩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向高档化迈进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店铺装修设计和货品摆放的高品位,许多古玩店正在迅速向传统古玩店过去的货品摆放方式——多、满、乱告别。
第三,古玩会展业的品牌已经形成。2004年举办的第七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获得空前成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经过近8年的努力,中国古玩会展业的品牌已经形成。突出表现在参展商与参展顾客的全球化趋向。目前,“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公认的古玩经销商与古玩收藏者的高水平盛会。
第四,海外文物回流出现第三次浪潮。2004年12月,美国美中收藏家协会与上海国泰拍卖公司在上海举行的专场回流文物拍卖会标志着中国文物回流第三次浪潮的出现,这次浪潮突出的特点是海外收藏组织以团体的方式集中将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运回国内拍卖。海外文物回流的第一次浪潮是在2002年,突出特点是有多家拍卖公司从海外直接收取回流文物拍品拿回国内拍卖。而第二次浪潮则由2003年第六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和2004年第七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组成,突出特点是海外文物商以参展的形式出现在博览会上。
第五,文物鉴定证书贬值。由于文物鉴定行为和文物鉴定公司设立的不规范,五花八门的文物鉴定书在业内人士心目中的位置正在迅速贬值。突出表现为一些文物研究机构中有职称的研究专家随意涉足商业文物鉴定领域,随意开具文物鉴定证书。这些专家开具的证书,有的因辨伪能力欠缺而看错,有的因金钱左右而错开,令许多业内人士不屑一顾。
第六,古玩市场管理出现空白,民营文物商店破土萌芽。由于《行政许可法》的正式实施,文物行政管理机关碍于现行法规中没有古玩市场的字眼而从古玩市场的管理中撤出,造成了古玩市场管理上的真空。古玩商会和一些民营古玩商出于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根据现有法规申办文物商店有限公司,于是一些民营文物商店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内。
第七,专业古玩市场开办热。古玩交易的火爆推动了古玩市场的开办热,大量的民营资金投入古玩市场的开办热潮中,由此便引发了古玩市场业的激烈竞争。在古玩市场的开办热潮中,古玩专业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成为古玩市场开办热中的宠儿。例如北京地区的古玩城古典家具市场,凭借它的专业优势很快成为古玩市场的抢手牌,而号称北京最大的怡和古玩市场却由于仍然模仿以往的综合市场模式,缺乏专业吸引力,不足半年就关门改行了。
第八,买家成分发生变化,民营企业买家阶层开始形成。随着古玩收藏热的爆发,古玩买家成分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业内买家、国企买家开始让位给民营企业买家。民营企业买家纷纷将手中资金投向古玩,其出手资金数额之巨、速度之快称得上是古玩交易领域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以往的买家黯然失色。
第九,文物拍卖业出现信任危机。在中国大陆风行了十多年的文物拍卖业,走到2004年可以说是最火热的一年,同时也是问题暴露得最多的一年:收假拍假、雇托儿设局等诸多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和案例,已经使原本深受买家欢迎的经营方式威信扫地,文物拍卖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第十,古玩中介行为作为一种经营业态已经形成。到了2004年,古玩中介行为已经从原来的零散现身、游击运作走向如今的企业化。不仅许多收藏家通过中介购买古玩,一些博物馆甚至是国有博物馆也通过中介完成收购展品的任务。而国外流行的基金运作方式也时常出现其中,可见中国古玩中介领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与影响力。(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古玩业商会会长 宋建文)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