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2-01







2002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清理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3号基址)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一件大型绿松石器。因现场技术条件有限,为确保其不受损坏,在获取了墓葬的基本材料后,将其整体套箱起取,运回室内。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努力,一件绿松石龙形器终于被清理出来。

  绿松石龙形器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髋骨处。全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原应粘嵌在某种有机物上,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仅在局部发现白色灰痕。

  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色彩绚丽。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

  龙头置于由绿松石片粘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托座表面由绿松石拼合出有层次的图案,多处有由龙头伸出的卷曲弧线,似表现龙须或鬓的形象,另有拼嵌出圆孔的弧形纹样。托座外缘立面粘嵌2排绿松石。龙头较托座微隆起,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突出。以3节实心半圆形的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状鼻端硕大醒目。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纹和浅槽装饰。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为梭形眼,轮廓线富于动感。眼眶内另嵌绿松石片,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在半圆形玉柱的底面发现有白色和浅黄色附着物,可能是粘接剂的痕迹。

  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线,向两侧下斜,外缘立面粘嵌一排绿松石片。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纹,连续分布于全体,由颈至尾至少12个单元。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因此更为逼真,尾尖内蜷,跃然欲生。

  距绿松石龙尾端3.6厘米处,发现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有红色漆痕相连,推测此物与龙体所依附的有机质物体原应为一体。上部由一排横长方形石片和一排纵长方形石片平行嵌合而成,下部则表现出连续的似勾云纹的图案,其西端一片绿松石上还旋出若干凸弦纹。

  由龙首至条形饰总长70.2厘米。整个龙形器及其近旁发现多处红色漆痕。

  以往在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贵族墓葬中就曾有大量的绿松石片集中出土,这些绿松石片原来均可能粘嵌于有机物上,但出土时大多散乱而无法复原其全貌。因此,这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中国文物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