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动探地雷达寻找黄埔古港石碑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1-15]
1月11日,市人大代表、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等对黄埔古港遗址进行了视察。记者获悉,有关方面出动了两台探地雷达在黄埔古港寻宝,此外,建立黄埔古港纪念碑、修复北帝庙广场、零月租租用古港旧祠堂作艺术创作室等一系列保护黄埔古港措施正在展开。据了解,出动探地雷达进行地下寻宝在国内考古界尚不多见。
寻宝目标:深埋地下古石碑
海珠区黄埔村明清时曾是我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口。清康熙二十四年,粤海关成立,并在黄埔村设立了黄埔挂号口,专门征收中外商船的货物税及进出口税,那时的黄埔村已经发展成为有数千人的市镇。
目前,黄埔古港遗址位于海珠区东面琶洲街辖内,包括黄埔、石基等村。由于时代变迁、地理变化,一些遗址、宝物等随着岁月变迁长埋地下。老一辈村民最惦记的是一块记载黄埔古港文化的古石碑,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把它挖出来,使它重见天日立在古港遗址。琶洲街有关负责人说:“在村中长辈提起的古文化石碑埋藏的地方,现在已经是一个厂房。为了更好保护和修复黄埔古港,我们决定找专家来勘探,看看是否存在石碑,再决定具体开挖时间。”
去年11月,海珠区琶洲街联系到相关部门,邀请专业的勘探公司进行现场勘探,以图确定该处地下是否存在古文化石碑,以及石碑的具体埋藏位置,以达到挖地三尺寻宝的目的。
雷达探测:发现地下大石块
去年11月18日,勘测公司在海珠区琶洲街石基村村民口述藏碑点进行了探地雷达探测。此次探测出动了两台美国生产的探地雷达系统。工作人员根据探测目的及深度和场地现场情况,选用了100MHz屏蔽型天线,以垂直马路方向布设3条测线,并在地下预设了两个界面进行测算分析。工作人员解释说,由于地表干扰因素使天线移动时产生起伏引起的一些假异常,通过重复采集及采集的垂向叠加可认识和消除不同的异常特征及干扰。
经过工作人员的紧张工作和通过资料的处理及对表分析,勘测人员发现其中一条测线存在一处明显异常,该处地下3米左右位置雷达信号出现较高频、强振幅的类似多次反射波,可进行进一步工作以证实该异常物。负责工程的同志说,该异常物的石块大小与村民所说的非常接近,有可能是一块大石块。
挖掘结果:此石块非彼石碑
于是,海珠区琶洲街立刻组织人手,对地下进行挖掘,经过4米的挖掘后,果然有一块类似的大石块呈现在大家的眼前。挖掘人员欣喜之余,用水冲刷了石块,可惜的是,该石块虽然是古码头的大理石块,形状大小与石碑非常相近,但不是传说中的有记载文字的石碑。琶洲街有关负责人说,尝试虽然失败了,但是保护黄埔古港的决心和尝试不会动摇。
哥德堡号或停靠黄埔古港
琶洲街有关负责人说,海珠区拟在黄埔古港建设石基码头、北帝庙、黄埔村三广场及修复黄埔直街和浦南直街两条商业街,重现明清黄埔古港的昔日繁华。
零月租租祠堂作为美术创作室
其中,重修北帝庙将以现在占地1500平方米的凤浦公园为基础,增加面积约800平方米,修建为北帝庙广场,该广场预计在今年春节后动工。
“在不破坏祠堂原貌的基础上,艺术家可以零月租租用祠堂作为美术创作室”,他透露,除了古港范围内的三个大祠堂准备作为古代民居博物馆外,其余数十个祠堂有望以零月租租给画家、艺术家作为创作艺术室。目前,已有广州美术学院的一些画家前来洽谈具体事项。
黄埔古港将建哥德堡号纪念碑
据介绍,为配合瑞典哥德堡号明年访华,海珠区决定在今年2月份在黄埔古港遗址码头上建立一个写有中、英、瑞文字的纪念碑,并印制中、英文的黄埔古港宣传小册子。海珠区拟选择黄埔古港原址码头,或者广州国际琶洲会议展览中心外码头作为迎接哥德堡号的地点。
探地雷达
探地雷达勘探是世界上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法之一,它是以地下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差异为基础的一种物探方法。
其勘探原理是通过发射天线向地下发射高频电磁脉冲,此脉冲在向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地层及其他物质的变化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反射波传播回地表后被接受天线所接受,并传入主计算机进行记录和显示。数据再经过处理、分析,便可得到地下岩、土层、洞穴及其他埋置物的分布参数。如果地下有大型石块等异状物,电脑就会分析出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