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需要的不是"呼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1-08]
据称,如今越来越多的深圳人热衷于到北京等地参加艺术品竞拍,而对深圳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却不甚关注,以致不少艺术珍品流入异地收藏者手中。有专家因而忧心忡忡地呼吁市民要对自己的拍卖市场多多捧场。
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忧虑大可不必。深圳的魅力本来就在于它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样的眼界与胸襟也正是城市的价值所在,何须拘泥于“本地人”或者“外地人”的身份标签?对于城市来说,重要的其实就是为这些文化产品构建更好的流通平台,使之拥有更多的价值延伸空间,从而使城市的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呈现出更多的活力———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积淀,它不是通过物化的以金钱衡量的东西来说话的,而是一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文化表达。
但是,笔者又从媒体上获得了这样一个信息:有专家认为,造成深圳艺术品拍卖市场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最初的市场有很多假货赝品,挫伤了收藏人士的信心,时至今日都还未恢复元气”。果真如此的话,诚信危机如此强大的波及力度才真正值得我们深思。早在1992年10月3日,深圳博物馆就敲响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第一槌,时隔十几年之后,深圳在这方面竟然远远落在了其他城市后面,这种不正常的演变,在多大程度上与当初的诚信缺失相关?深圳买家选择北上,也许是基于对相关信息的更多掌握,但如果对此没有足够的警觉,稍有不慎,有一天,会否有“觉悟”了的外地人士选择离场?
所以说,与其一味劝说市民多多“友情赞助”本地艺术品市场,不如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使这样的市场走向更加成熟与规范。信心不是“呼吁”来的,而是建立在无可争辩的事实之上。信誉毁灭容易,修复却是一个艰难而缓慢的过程。对我们来说,这可能是一种仍须反复提及的常识。 (晶报 李跃)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