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证陶寺遗址大型建筑基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5-01-07]
2002——2003年,对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发掘,在陶寺中期小城祭祀区内发现一座大型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是迄今发现最大的陶寺文化单体建筑,原为三层台基。在上层台基夯土挡土墙与生土台芯之间有一道由11个夯土柱组成的半圆形柱列,圆形半径10.5米。发掘者推测上层台基夯土柱缝的主要功能之一可能是观象授时。
2004年11月13日,考古专家和天文专家对陶寺遗址大型建筑基址的性质及功能进行了讨论,论证会出现了各执一端的场面,考古专家主张不要过早下结论,尚需进一步的工作,天文专家则倾向于这就是一处史前观象遗迹。
严文明:关于遗迹的功能,已经进入了想像空间,不愿意多做猜想;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单体遗迹来讲,目前发现比较大的是牛河梁文化的土墩金字塔,但陶寺目前发现的这个遗迹的规模已经超过它了。在陶寺这个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极为敏感的地方,发现有如此规模而且形状如此特殊的遗迹,是非常重要的。发现虽然很重要,但现在做定性的结论为时尚早,考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展开,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建筑基址与城墙的关系(工序、孰早孰晚,即使是同时建的也有先后);建筑基址与墓地的关系。陶寺城址构成中国现阶段最大的史前城址,在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是头号,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把它搞清楚,现在还不到做最后结论的时候。
黄景略:陶寺遗址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目前发现的遗迹会使陶寺遗址的学术研究更加升温。但就目前已经揭露的遗迹来讲,平面现象很有意思,但剖面工作做得很不够,很多问题就不可能很清楚。目前所作的仅在面上,深度也仅停留在钻探层面,应当多做一些解剖工作,做工作一定要细致,下手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
叶学明:田野工作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要谨慎对待。就目前的田野情况来讲,看不清楚(路、墙、平台之间的关系),而且三个遗迹(路、墙、平台)各自的平面现象也不清楚。即使你的平面线都划对了,仍然需要剖面印证。城墙本身的深度也是疑问。三个现象的关系也需要剖面印证,夯土块有多厚,每块是否分离?观测缝也看的不太清楚。平面现象一定要剖面交代,即使剖面再浅,也是要有剖面的。以后的工作要做,但目前所做的平面线是要剖面印证的,关键的线要用剖面连接,这样心中会踏实一些。目前已经看到的不是原先的地面,从下面推测上面的东西应该谨慎。
赵辉:直观的感觉这是大规模的重要遗迹。从考古角度讲,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应该继续做下去,现在的发掘面积小,遗迹周围的环境很重要,可以适当扩大点发掘面积,东西两头结构是否出去,还是封闭的遗迹?还需要进一步工作。对遗迹性质的解释,不应忙着下结论,不仅要依靠遗迹的平面形状,还要看环境,墓葬有几座?小城是怎么回事?小城与大城是怎么回事?脑海中应该有一个大的宏观的把握。此外,应该加强力量,这种遗迹应该有多学科的解释,应该有一个班子在里边。不要追求爆炸性新闻,当务之急,是把遗址琢磨透彻。
陈美东:这个遗迹与天文学相关。其一,黄赤交角古大今小,越古老,冬至太阳落下越偏南,目前观测偏北,这与天文学理论相吻合;夏至从理论上推,目前应该偏南,古代偏北,春、秋分的点也能对上,这与尧典的记载相呼应,古代人观测的节气至少有冬夏至,春秋分。其二,何驽先生在这里观测了近一年时间,第一手观测资料不容易作假,通过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目前的观测与古代是不同的。观测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再进行一轮观测。其三,观测点的发现令人兴奋,从天文学角度,这个遗迹是成立的。如果工作做的细一些,越来越有说服力的资料会彰显出来。
陈久金:如果我们现在做的假设,观测点与几条缝,都是作为观测用的,最南边的缝没有用处,必须解释这条缝,希望能够进一步观测。为什么是12条缝?从月份讲应该是6柱7缝,节气上讲应该是13条缝,这不对应,但有些想法符合尚书尧典的记载。
杜升云:要放宽思路,随时关注有其他解释的可能性。可以从天文学角度讲,也可以从别的角度讲,是否可能是驱鬼,某种不吉利的东西在某个方向,我们在不同时间、不同方向找一个固定方向做某件事情,大家可以打开想像空间,多角度去考虑白云翔做了总结发言,考古方面应该注重过程、工序,多考虑为什么;从宏观角度考虑,要多设想,用设想指导发掘;一面做田野,一面观测,尽量多搜集证据;从保护遗址的角度考虑,如何回填等问题需要注意;不用把遗迹做全才能下结论,目前可以探讨阶段性成果。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