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电影蒙太奇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3-01-02]
汉字、电影蒙太奇、系统论,一是产生于古代中国的语言工具,一是19世纪末伴随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而诞生的艺术--电影的表现手法,一是本世纪中叶以新科学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三次浪潮推涌而出的新思维理论。将三者拉到一起议论,似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嫌。然而,只要我们的研究深入一些,就可发现,三者之间不仅有着深沉的内在联系,而且,其亲缘还很不浅呢。首先与汉字攀亲的不是别人,而是电影蒙太奇理论的创立者、俄罗斯电影大师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他坦率地承认:是古代东方语言文字“这种非同寻常的思维过程,帮助我在后来认清了电影蒙太奇的本质”,在分析了“吠”和“鸣”等汉字的结构后,他惊喜地写道:“要知道,这就是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法国建筑学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俄罗斯电影界首先借用这一术语,指电影镜头分切与连接的一种方法。电影于1859年12月问世后,经过斯密士(英)、格里菲斯(美)等人的探索,“叙事蒙太奇”渐趋成熟。到了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以超人的勇气和睿智叩开了“表现(思想)蒙太奇”的门靡,把一系列新奇的蒙太奇手法推到了观众面前。大放异彩的“表现(思想)蒙太奇”手法不仅典型地反映了生活,而且艺术地解释了生活。由爱森斯坦制作的《战舰波将金号》和普多夫金的《母亲》等影片面世,令观众激动不已。
何为“表现(思想)蒙太奇”呢?爱森斯坦写道:“将两个分开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并不仅仅是等于一个镜头加上另一个镜头--它导致了一种创造”,“从那种并列状态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新的概念,一种新的性质”。他认为:用这种“新的概念”和“新的性质”表现思想,能对观众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引发思考,这就是电影蒙太奇的本质。
令人惊奇的是,这位大师竟认为,他对电影蒙太奇的本质是因为得到了古代东方文字“非同寻常的思维”的帮助才认清的。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年代最久远的表意文字之一,即便从商代的甲骨文算起,至少也有3400多年历史了。鲁迅曾经说过:“汉字的基础是象形。所谓象形,就是把实物的外形用笔画勾勒出来,以其形,表其义。通过人类独具的想象力,这些象形字,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人们眼前: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青山静卧,流水欢歌,树影婆裟,憨拙的大牛在哞哞嘶鸣,活泼的小羊在愉快追逐。但是,象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用“象形”法造出的字数量极其有限,至于抽象的意义则更是无形可象,会意字于是应运而生。
会意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创造出来的。所谓会意字就是以独体的象形字(如日、月、山、水、人、木等)为零部件,运用会意(会,即聚合,会意,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的含义聚合)的方法将其组装在一起,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出一种新的意义的字,(如:从、林、休、鸣、炎、炙等)。如果把会意字同象形字做一番比较,就可发现,象形字只由一个构件组成,是独体字,会意字则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成,是合体字;象形字字义直观、具体,通过一幅“图画”就表现出来了;而会意字则是将两幅或者两幅以上的“图画”并列,字义在组合的关系中显示,且较为抽象。试以爱森斯坦曾经分析过的“吠、鸣”为例,两字的字义为“狗叫、鸟叫”,字义仅靠“口”或者仅靠“犬、鸟”是不能表达出来的,而一旦把“口”与“犬、鸟”分别组合,“狗叫、鸟叫”的含义就跃然而出了。再以会意字“休”为例,“休”字由两个构件“人。木”组成,化为电影镜头即是:镜头--有个人,镜头二--有棵树,两个镜头分立时,画面转达给人们的仅仅是“人”、“树”两个各自独立的含义。而一旦把两个镜头有机组装,“人”款款走向“树”时,一种崭新的意义,即“表现(思想)蒙太奇”大师爱森斯坦所说的“新的概念、新的性质--人倚树“休息”的意义就通过汉字接受者的联想在脑屏上奇妙地显示出来了。
通过对会意字与电影的表现(思想)蒙太奇手法的粗浅分析,我们发现,尽管二者所使用的原材料(前者用象形字做构件,后者以镜头为元素)不同,但在组装、拼接中所运用的思维方法及目标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用系统论的观点去烛照、解惑,可能是比较恰当的。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新思维理论。由于系统的存在是客观的,所以,关于系统的思想,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远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注意到了。遗憾的是,因为受时代的局限,一直未能有人进入系统的总结,进而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表述。系统论的出世,正好填补了人类对自身思维的又一空白。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相关要素相互作用的复合体,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共通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客观世界的任何对象都是一些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整体;而任何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任何系统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机械相加,整体必大于孤立部分相加的总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作用”产生了系统的“整体质”。
用系统论的观点对汉字的会意字和电影蒙太奇手法进行审视,可以看到,不论是身居远古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民族,还是地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文艺骄子--电影的制作者,在其筚路蓝缕,踏上漫漫探索途程之初,就已经开始了不自觉的、朴素的、成功的“系统”实践,而这一实践不仅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奉献出了灿烂非凡的成果,而且为系统论的进一步确立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佐证。
如果说“系统的思想”是一汪清清的泉水,那么,会意率和电影蒙太奇就是由此引出的至今仍充满青春活力的溪流。注意到这一点,引起我们对于系统论的重视,促使我们自觉运用其对汉字和电影蒙太奇手法,以及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我想,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摘自:深圳特区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