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辽代祖陵陵寝建筑初现端倪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12-02


本报讯 辽祖陵陵园地处内蒙古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北的山谷中,东南约5里处为其奉陵邑祖州城,是辽代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陵寝之地,四面环山,仅在临近祖州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出入口。为更多地了解辽代祖陵的陵寝制度,获取更为丰富的祖陵考古调查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二队于10—11月,会同内蒙古巴林左旗博物馆对辽代祖陵陵园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和测绘,获得了一组较为重要的学术资料。

去年秋,曾对祖陵陵园内诸山岭和沟谷中的遗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踏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学术收获。今年的考古钻探和测绘是去年工作的延续和补充,主要有两部分。第一是对祖陵东南部的广场进行局部钻探,初步了解到一组地面陵寝建筑的形制结构,即将揭开祖陵陵寝建筑的神秘面纱;第二是对祖陵陵园内重要遗迹的考古测绘,以期把握陵园遗迹的基本布局。

祖陵正穴的东南部有一个较为宽阔的平缓地带,暂称为东部广场。这里现存一口古井,地表散见有2个大型覆盆状柱础(约1米见方)和2个刻槽的小柱础。结合地表现象推测,这里应该有一处大型的地面陵寝建筑。为验证并了解这组建筑的形制结构,考古队在此进行了重点钻探。

根据钻探情况可知,在东部广场确实存在一组“凹”字形地面陵寝建筑,大体呈南北向。称之为祖陵“甲组基址”。其中西侧基址命名为A;北侧基址为B;东侧基址为C。甲组基址均有较密集的砖瓦等倒塌堆积。

通过考古钻探可知,甲组A基址(西侧基址)南部局部被破坏,在基址北部发现了东西成列的3个大型覆盆状柱础(分别编号为柱础A1、A2、A3),与地表散见的2个大型柱础(柱础A4、A5)如出一辙。这是本次钻探的重要收获。两柱础之间相距为4.5米。其中柱础A1的形制为约98厘米见方的方形底座,覆盆柱础直径约60厘米。其规模之大,非帝王所不敢为。甲组A基址东西进深约14、南北面宽约18米。地面铺有方砖,为约36厘米见方。地表倒塌堆积较厚,散见有兽面瓦当、滴水、板瓦等建筑构件。

甲组B基址(北部基址)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建筑,基址台地南北宽为11、东西长约24米。基址北部正中和基址西北角各外凸一段,较为特殊。B基址的前面有包石现象,也发现有保存较好的地面方砖。

甲组C基址南北面阔约17、东西进深约11米。

甲组A、B和C三个建筑基址应是相互关联的一组建筑,但是东西建筑似乎并不对称,东小西大。建筑的性质和具体的形制结构尚难断定。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建筑倒塌堆积较密,大部分探孔取不出土样。现有建筑基址的走向和范围,多以砖瓦堆积的范围为准。准确的建筑基址范围有待发掘验证。

根据钻探和踏查的结果看,甲组建筑基址起到了填补祖陵“南岭”与陵园东山之间缺口的作用。从南岭现存的剖面看,在连接甲组建筑基址方向,有一道人工建筑的痕迹;与甲组建筑基址大体相连的祖陵陵园东山脚下,也有一处突起的地带,有残砖断瓦。这样,从祖陵“南岭”上的石墙及其台地建筑基址,与甲组建筑基址等共同形成了祖陵内外陵区的分界线。初步印证了去年将祖陵分为内外陵区的新观点。

今年考古工作的另一项重要收获,是运用全站仪对祖陵内踏查的重要遗迹进行了科学的测绘,绘制了大比例的陵园内重要遗迹现象分布图。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祖陵陵园遗迹进行了考古实测,有着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董新林 肖淮雁 康立君)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