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沉睡55年之后终于醒来 辽宁博物馆走出深宅大院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11-24
  省博物馆新馆“爆棚”了——自11月12日开馆以来,每天参观者都不下3000人,海内外朋友纷至沓来,市民也排着长龙看展览,闭馆时间一再拖延——辽宁文博局面可谓盛况空前。

  这种国内罕见的“博物馆热”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呢?我们认为,“博物馆热”首先是国运昌盛的体现,盛世文博兴,是辽沈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使得人们有能力、有机会、有时间、有心情去欣赏文物;其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领导重视文化事业、群众喜欢文化活动,可以说——文化的春天来了;各级领导在谋划振兴的过程中也把文化放到了重要位置,肯于投入巨资建设这一高雅文化的殿堂;“博物馆热”也说明我们辽宁文化底蕴丰厚、藏品丰富、价值连城;当然,“博物馆热”更离不开辽宁文博人以创新精神和高度责任心付出的巨大努力。

辽博新馆盛况空前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辽宁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门庭若市,尽管大家为了实现这种场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也期盼着能够盛况空前,但谁也没有想到人会这么多——从13日开始向社会开放以来,每天参观者都不下3000人,大厅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排着蛇形的长龙,从进门开始要排上3个小时才能看到《清明上河图》,可是大家仍然秩序井然、耐心等待。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省博把参观人数限制在每日3000人,开馆时间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下午4时停止售票,实际上,鉴于现场人太多,门卫在下午3时就不往里放人了,即使这样,工作人员也要等到晚上8点多才能送走最后一批参观者。馆长纪兵告诉记者,除了本地参观者络绎不绝,海内外专家和名流也纷至沓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分两批来了70多个专家,研究辽博的馆藏文物、学习办展经验。20日,台湾故宫博物院来了5名专家来参观。至于其他方面的内行专程来看辽博展览的数不胜数。

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在本月12日重新开门迎客之前,经历了长达6年的沉寂。在闭馆6年以前,辽博隐居在一个幽深的大院里,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日子,每年不到15万元的门票收入足以说明其门可罗雀的惨淡景象——那时候,博物馆是被遗忘的角落,连同它的名字一起被遗忘的还有那11万余件珍贵文物。

那时的辽博,怎会想到今天在寸土寸金的沈阳市政府广场旁拥有近万平方米现代化展厅?怎会想到开馆不到一周,就突破了过去一年的门票收入?怎会想到冷清的博物馆居然成为沈阳这个大都市里人潮最汹涌的旺地?

省文化厅文物处副处长吴炎亮说,与故宫等博物院靠古建筑和古迹吸引大量游客不同,国内历史类博物馆向来冷清,当年的辽博就是生动写照。为改变这种局面,2002年底,上海博物馆联手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三家顶尖大馆拿出顶尖宝贝,举办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海滩轰动一时。但是这次,在文化底蕴和文化市场都远远不如上海的辽沈地区,以辽博一馆之力就形成了排队买票的不亚于上海的空前盛况,的确让国内文博界和艺术界出乎意料,也让辽宁文化界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博物馆现象”背后的深层问题。

“博物馆热”的大背景

“盛世兴收藏”,“盛世文博兴”,这是文博界同志挂在嘴边的话。诚如斯言,“博物馆热”首先是国运昌盛的体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国力大增,迅速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精神文化生活开始变得多姿多彩,文博事业的发展正逢其时。于辽沈地区而言,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经历了国企改革与脱困等一系列攻坚战,辽宁经济浴火重生,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使得人们有能力、有机会、有时间、有心情去欣赏文物。应该说,是国运的昌隆为文博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方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包括了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很自然地决定了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各级领导重视文化事业、群众喜欢文化活动,可以说——文化的春天来了。

对于辽宁而言,全省上下正在全力以赴振兴老工业基地,省委、省政府在谋划振兴的过程中也把文化放到了重要位置。这一认识是正确的———物质文明与文化的进步总是和谐的,欧洲文艺复兴与资产阶级兴起相伴随就是个典型例证。文化部门也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才以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为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支持为己任,努力推介辽宁整体文化资源,树立辽宁老工业基地文化形象。在这个情况下重新开放的辽宁省博物馆,自然就有了清晰的使命意识,于是也就有了省政府肯于投入巨资建设这一高雅文化的殿堂和辽博这次非同寻常的精彩亮相。

沉睡55年之后终于醒来———

辽博走出深宅大院

新馆登场,如何亮相?这是摆在辽博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辽博人的回答是干脆的——跳出传统的就展览办展览的思维模式,走社会化运作的道路,发挥自身作用,融入到火热的振兴事业中。

如果按照旧的办馆模式,很简单,把馆建好,展品一摆,妥了!过去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全国绝大多数博物馆都这样,结果呢?博物馆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且不说效益差,就说国家投入巨资建成的博物馆这样闲置着,造成巨大浪费,说得过去吗?

在新馆开放之前,有新中国第一馆之誉的辽宁省博物馆已经沉睡了55年。

辽博的前身为1935年伪满洲国建立的“国立博物馆”,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改为“国立沈阳博物院古物馆”,系当时国内三大博物院之一。1948年11月,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文物保管委员会接收了该馆,于1949年春定名“东北博物馆”。同年7月7日建成开放,1959年改称辽宁省博物馆。

沈阳人都熟知辽博老馆所在的那个地方,却少有人进过那个深宅大院,那里原来是奉系名将汤二虎之子的宅第,环境幽雅,辽博老人都戏言是工作在世外桃源里。这里没多少人来,于是只重视保管,11万多件文物大多锁在库房里。博物馆也办一些小陈列,几样东西摆在那里,经年不变。那时的辽博,根本不用考虑市场的需求,作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躺在国家身上等、靠、要就可以了。现任馆长纪兵刚到博物馆时,了解了一下宣传费的使用情况——一年才几百块!

新馆开放,再这样下去肯定不行!在振兴的大背景下,推介辽宁整体文化资源,树立辽宁老工业基地文化形象,是辽博义不容辞的使命。认清自己肩上的使命,辽博不会再安贫乐道、默守一隅。

于是,在搬出深宅大院,搬进现代化展厅的同时,新辽博的运作思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变单纯依靠国家投入的局面,在依托国家扶持的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化运作,走出展厅,面向社会,贴近观众,贴近市场。

整合馆藏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成为辽博的“拳头”。

面对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整合馆藏资源,打造出代表辽宁文物特色、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展览。“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精心打造出来的辽博的拳头品牌。

辽博有一批国宝级的书画文物,如果按照过去的办展思路,可能就叫“中国书画国宝展”、“历代书画展”云云,肯定体现不出辽宁特色——国内哪个博物馆都可以办这样的展览,只有“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才是辽宁特有的。

将辽博的书画展名之曰“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就是说辽博收藏的一批清宫散佚书画都是国宝级的、世界顶尖的文物。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将民间收藏的历代书画精品都集中起来,收入皇宫,供皇家把玩鉴赏,所以,清代文物的保管、收藏、研究是有序的,尤其是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带走的1200件文物,件件都是国宝,保存在辽博的100多件就更具代表性,足以反映中国古代书画发展史。说到这里,纪兵馆长如数家珍:《曹娥诔辞》卷是传世惟一的东晋楷书墨迹,书法形态蕴涵了楷书形成初期的变化特点,并以古朴天真而又极其自然的意蕴,被尊为“正楷第一”;《万岁通天帖》更了不得,该帖又称《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是唐武则天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根据王方庆所进献其先祖王羲之父子及诸孙辈真迹为蓝本,命弘文馆用钩填法摹之,后将原本赐还,随着真迹遗失,《万岁通天帖》便成了惟一能可靠地再现“二王”书法原貌的作品;初唐欧阳询所创书体,被后世尊为“欧体”,多见各时代墨拓本中,而《行书仲尼梦奠帖》卷,则是多被历代公认的欧阳询书法真迹;《草书古诗四帖》为唐代草书开创者张旭墨迹的传世孤本,怀素《草书论书帖》则是唐代草书艺术的另一典范;唐代杰出的人物画家周窻所作的《簪花仕女图》,为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稀有的人物画杰作……

可以说,辽博收藏的清宫散佚书画是个国宝群体,在民国初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编制的《故宫已佚书画目录》中,登记了溥仪带走的1200件文物,辽博收藏的100多件就在其中。辽博名誉馆长杨仁恺老先生解放初曾到长春负责清理伪皇宫流散文物。据他介绍,清宫廷内原藏有书画珍品万件以上,其中晋唐宋元书画作品近2000件。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大肆窃取宫中书画珍品,监守自盗。其中被盗的手卷字画达1200多件,挂轴、册页200多种。1932年,溥仪逃到长春登上伪“满洲国皇帝”宝座,由日本人将其从北京皇宫偷盗出来的书画珍品运到长春。这些书画珍品在长春伪皇宫小白楼里一放就是14年。抗战胜利前夕,溥仪携带藏于小白楼的120多件书画珍品仓皇出逃。过沈阳时被苏联军队俘获,随身携带的书画珍品后上交,委托东北人民银行代为保存。解放后,这批书画珍品终于完璧归赵,回到人民手中。部分珍品由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东北博物馆加以收藏,延续至今。

展览取名“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也说明这个展览本身就是在演绎一个曲折的历史故事,这批国宝背后有太多的故事,这些掌故通过图板等形式就将故事表达出来,使展览更加鲜活动人。

“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的成功就在于既有辽宁的特色,又有民族文化的高度,所以成为辽博新馆开馆7大展览中分量最重、特色最鲜明、影响最大的一个。

为配合“清宫散佚书画国宝展”,辽博还将馆藏的90多件清宫散佚书画国宝按原大仿真印制成册,限量发行。并在开馆同时,召开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国际研讨会,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

  让老百姓走进博物馆

辽博盛况空前,其重要原因是因为新馆开馆有《清明上河图》压阵,这一妇孺皆知的顶级国宝带来的轰动效应虽不足以使万人空巷,但让展览天天爆满是正常的。

辽宁博物馆新馆开馆,表面上看只是个仪式,但其肩负的使命却很重———整合辽宁文化资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所以,首先要隆重———六年不鸣,一鸣就要惊人。既然借鉴了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就应该采取一定的办法,于是省文化厅和省博物馆精心策划了“国宝”省亲的方案,利用《清明上河图》的效应来制造新馆开馆的轰动。

另外,辽博收藏的一批国宝级文物,其文物价值都可以与《清明上河图》等量齐观,但却不为人所知,辽博也有意以《清明上河图》为龙头,带动辽博的文物群体为大家所了解。

辽宁博物馆新馆门票价格为20元,每周五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离退休干部、70岁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革命伤残人员、残疾人可以凭证免票。关于参观《清明上河图》的门票价格,他们也讨论了许久,有人认为从经济效益出发,价格在50甚至100元也不愁没有观众,但省文化厅和省博物馆决定:市民凭门票就可以一睹《清明上河图》的风采。毕竟,博物馆是公益事业单位,要以社会效益为首要出发点,要让群众都走进博物馆,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为了让博物馆受欢迎,辽博新馆推出了许多新的办展理念,比如图板和多媒体的使用,义务讲解员和观众的互动,最新奇的还要数文物价格的进入。在瓷器展区,除了有介绍文物知识的图板外,还有介绍文物价格的图板,这在国内还是首创。纪兵说,过去博物馆哪敢谈文物的价格呀,现在看来办展时介绍文物的市场价值是成功的。其实不应该讳言文物的市场价值,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放开文物市场,国内形成了文物收藏热,这是个好现象,所谓盛世兴收藏,这种现象折射出社会的进步,既然社会上已经存在收藏热,而且观众也愿意了解,博物馆就不应该排斥文物价格。像这次展出的“康熙十二月花神杯”,就介绍了一个吸引人的价格传奇:同样的一套杯在天津文物商店标价3万元,30年无人问津,1997年拿到文物市场上拍卖,起拍价格3万元,一路拍到160多万。这样的知识,观众当然喜闻乐见。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从开始筹备到正式开展,辽博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很多同行都不相信,因为在国内,办这样的展览一般需要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辽博的效率可以说是个奇迹。

馆长纪兵告诉记者,应该说,是辽博人的奉献,创造了开馆成功的奇迹。4个月来,全馆上下100多人都没有休息过,包括“十一”黄金周,大家早来晚走,都牺牲了太多的个人时间。

明清工艺展共展出玉、竹、漆、木等五类179件文物,这部分文物形状各异,材质有别,这就要求文物展架设计既要精致又要突出展品特点,馆领导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中年业务骨干郭德胜。8月中旬接受任务,郭德胜就全身心投入设计制作之中,昼夜兼程赶制设计制作小样,进库房熟悉文物“量体裁衣”,跑市场选购制作材料,找行家咨询,仅用30天将179件文物展架制作图初步完成,在具体制作过程中,结合展品的特点,增加看点,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更可贵的是,为办好展览,郭德胜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展架设计初期,厅直文化系统职称破格晋升工作已经开始,他选择放弃了个人利益;在摆放文物的关键时刻,长兄病危,他只是在长兄去世前去医院匆匆一别。

其实,在展览的背后,凝聚了许多像郭德胜一样勇于奉献的辽博人。有的同志,为了新馆的筹备工作正常进行,在父亲病重期间也没有腾出过多的时间去照顾,简单地料理完后事后,他就强忍悲痛投入到了工作之中;有的女同志孩子上学需要每天接送,但她只能把孩子托付给了老人,最忙的时候,几个星期都没有见到孩子;还有的同志,夫妻俩都在辽博,妻子的预产期是今年的12月,但也克服困难,坚持上班,丈夫更是这次展览布陈中的主力,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连续加班到深夜;有的年轻女同志,正处于谈恋爱期间,但因工作忙,没有时间约会,遭到男友的误解,恋爱关系也告吹了;有的同志承担古代钱币和碑刻展室的拓片工作,这项工作既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也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同时还非常枯燥,该同志积极主动、默默无闻,对文物进行了上万次的拓打,每天都汗流浃背,独立地完成文物的印拓任务。

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面对出乎意料的博物馆热,文化部门的干部在喜悦之余,进行了深入思考,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春雨认为,文化活动必须突出鲜明的主题,辽博在蛰伏6年之后的这次复出适逢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伟大时代,因此在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的同时,其主题也十分鲜明———充分展示辽宁文化资源,树立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形象。再者,文化活动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博物馆的功能是什么?归根结底是8个字:“宣传展示,服务社会”。所以辽博这次办展重点突出了“三贴近”的原则,尤其是要贴近大众,让群众多看,喜欢看,而且能看到喜欢看的东西,进而流连忘返。同时,必须整合文化资源,本次开办的7大展览,就把分散的、单一的、孤立的文物集中到一起。下一步,文化部门将集中省内和省外的、馆藏和民间的各种文物资源,举办更好的展览,通过这种办法,把馆藏优势转化为社会优势,把馆藏资源转化为市场资源。另外,博物馆热也提醒我们,必须精心培育文化市场。人民群众向往经典,渴求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同时也陶冶大众,因此博物馆要不断努力,把自己建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高雅艺术的圣地。

记者还从省博物馆了解到,辽博将趁热打铁,计划推出10个外展,带着辽博的宝贝走出去办展览,让海内外都了解到辽宁的文化,树立辽宁文化形象、提高辽宁知名度。同时为活跃辽沈地区文化市场,还要引进一些外展,让大家不离开沈阳就可以了解省外的文化。(刁新建)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