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文物大修:白塔寺密封册至今未开封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11-16]
首都博物馆新馆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明年10月正式开馆。为了准备首都博物馆新馆展览,从去年10月份起,首都博物馆就集中了馆内的技术力量,聘请了一些来自国内文物修复界的顶尖儿专家,对馆藏数千件文物进行大修。
上周末,本报记者专门来到首都博物馆,对这项在普通人眼中看来有些神秘的文物修复工程进行了探访——
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刘树林向记者介绍说,首都博物馆中收藏的三十余种类、近二十万件文物许多来自地下。北京作为一个古城,有着五十万年的人类发展史,三千余年的建筑史和近千年的建都史,其留下的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融合了我国不同时期、众多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北京地区出土的大量文物,是北京发展的历史文化佐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气候变化、阳光辐射、空气污染、虫害蛀蚀和霉菌繁殖,能够引起石刻风化剥离、青铜有害锈蚀、砖瓦酥碱粉化、壁画褪色起甲、木材干裂糟朽、织物粘接腐烂、纸张虫蛀霉变、牙骨龟裂翘曲、毛皮脆裂脱毛,无时不在威胁着文物的寿命。
首都博物馆于1981年正式开馆,长期以来一直寄居于北京孔庙。利用古建开办博物馆,局限性较大,由于要保护古建原貌,库房改造受到很大限制,温湿度和防尘、防霉等设施达不到文物库存的要求。首都博物馆新馆目前正加紧建设,预计明年下半年将与市民见面。首都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将大大改善文物保护的硬件条件。此次市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从去年10月份开始,首博方面正全力以赴,加班加点对新馆参展的数千件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
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下设青铜器修复、陶瓷修复、纺织品修复、书画修复四个工作室。本报记者走访了这四个工作室,亲眼目睹了专家们对文物修复的实际过程,得知了许多此次文物修复工作中的小故事。
洁牙机修复青铜器
首都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年代起于商周,止于民国。目前正在修复中的堇鼎和伯矩鬲,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墓葬,都是西周早期的文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中堇鼎中的铭文填补了文献史料对古燕国记载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为古燕国的始封地。
青铜器修复的第一项工作常常是洁除与除锈。青铜器长年埋藏在地下,接触到可溶盐类、水分等,逐渐形成腐蚀锈层。传统的机械除锈法采用的工具是锋钢刻刀、手术刀、钢针、小錾子等工具,效率较低,而在青铜器修复室,修复专家贾文熙先生向记者现场演示了用牙科大夫的洁牙机去除铜锈的过程,接上电源,洁牙机一边震动,一边喷水,铜锈很快就一块块地掉下来。
更先进的机械还有激光除锈仪、等离子体除锈机等。
对青铜器的清洁常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用水长时间浸泡,由于自来水含有氯,对青铜器有害,所以浸泡用水必须是蒸馏水。这样的浸泡常常要达三个月到半年之久,现在又引用了超声波清洗器,大大加快了清洗过程。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