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清明上河图》在辽博史无前例地“大团圆”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11-13


12日下午正式开馆的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同时展出三幅《清明上河图》:传世国宝——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仇英《清明上河图》,以及清代徐扬按《清明上河图》结构、布局风格等绘画的《姑苏繁华图》。

  
《清明上河图》在辽博史无前例地“大团圆”,倾倒了众多观众。

  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生动地再现了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画卷长5.28米,高0.24米,画中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

  据考证,《清明上河图》曾5次进入皇宫,4次被从宫中盗走。1945年溥仪逃跑时,随飞机携带的文物被弃置沈阳机场,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图》。1950年,这幅画与其他两幅也叫《清明上河图》的画被送到东北博物馆,也就是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当时,一幅赝品被当作真迹。时任文化部研究员的鉴赏家杨仁恺来到博物馆库房里进行文物整理,惊喜地发现了《清明上河图》真迹,从而挽救了这幅绝代名画。1953年开始,《清明上河图》开始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

  让杨仁恺更为惊喜的是,上述三幅画中除了真迹外,还有一件竟然是明代四大家之一仇英的重彩工笔《清明上河图》,并具名款。该作品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但描绘的是苏州社会生活现实情景。清明时节去河边赶集是古时的一种民俗活动,自北宋张择端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名家以此为题材作画。仇英的《清明上河图》略晚于张择端的真迹,它比宋本要长一倍,达到9.87米,高度是0.3米,画中人物超过两千。历来大部分的《清明上河图》赝品,均以仇英《清明上河图》为蓝本。仇英的这幅画也因此成为衡量《清明上河图》真伪的一个标准,现在它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宝物之一。

  而同时展出的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亦描绘苏州风物。这幅画作的长度相当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2倍以上,也曾被溥仪偷运出宫,藏到长春的伪满“皇宫”,最终归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专家称,这幅画是研究230年前“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历史价值。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摹本有30余幅。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本次展出的仇英《清明上河图》,还有一幅清乾隆年间由宫廷画师陈枚等5人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画得也极为精细艳丽,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来源:新华社(记者姜敏 王莹)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