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印尼洞穴出土小矮人化石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10-30



图:伦敦科学博物馆女馆员展示在印尼弗洛勒斯岛发现的“小矮人”头骨化石模型





综合通讯社伦敦二十八日消息:人类历史上曾有“小矮人”种族存在的传说,但一直没有科学的证据。澳大利亚和印尼的科学家在星期四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印尼挖掘到的一具古人类化石,属于此前从未被发现的新人种——“小矮人”。这是过去半世纪古人类学中最重要的发现,将使科学界重新思考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历史。

  成年“小矮人”身高仅一米

  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的科学家及其印尼同行,在印尼弗洛勒斯岛上的一个洞穴中发现这具奇特的“小矮人”化石。他们报告说,这具基本保存完整的化石为女性,身高仅一米左右。他们去年九月发掘这具化石时,首先判断可能是一个古代儿童的残骸。但是,他们很快便注意到化石的牙齿磨损很严重。随后的三维成像显示,这名女性死时至少已有二十岁。

  科学家随后又对其颅骨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检测,发现其脑容量仅相当于现代人的三分之一。从化石的身高和脑容量看,科学家推断这是此前从未被发现的一个新人种。科学家给这具化石取名为“小矮人”,编号LB1,并将这个新人种命名为“弗洛勒斯人”。科学家利用加速器质谱对这具化石进行的年代鉴定表明,“小矮人”生活在大约一万八千年前。

  生活年代约一万八千年前

  更为有趣的是,现代人的祖先———智人估计是在五万五千到三万五千年前迁徙到弗洛勒斯岛的,从而说明智人和弗洛勒斯人曾经在该岛上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也证实了人类进化的过程可能比以前料想的更为复杂,此间可能存在很多分支,除了智人,其它一些人种也曾存活到近代。

  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专家克里斯.斯特林格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说,“此项发现迫使科学家重新考虑人的定义,也说明我们对人类进化其实知之甚少”。另外,此项发现还说明,脑容量小并不影响一个人种的进化。

  科学家说,弗洛勒斯人身材矮小可能是对这个孤岛环境的一种适应。这说明,人类和其它的哺乳动物一样,在基因孤立或生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会在进化中通过缩小身材来维持物种的延续。

  万二年前灭绝于火山爆发

  除了“小矮人”,科学家还在洞穴中发现了一些其它弗洛勒斯人的化石碎片和一些石质的工具。同时,科学家还找到了类似老鼠、蝙蝠和鱼的动物化石,这说明这些动物是弗洛勒斯人的“盘中餐”。至于弗洛勒斯人灭亡的原因,科学家目前还不清楚。不过,他们推断,可能是因为岛上食物有限,在与智人争夺资源的过程中,弗洛勒斯人处于下风,最终在大约一万二千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后灭绝。(香港大公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