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话中秋冯骥才:传统节日变成美食节是民族的悲哀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9-29


新华网天津9月28日电(记者张淑英、周润健)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天津各大商场打起了月饼仗,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美好希望的节日,正一步步沦为“美食节”。一直关注民俗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当务之急要还原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

冯骥才说,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讲表现得更为鲜明,更具特色,比如老百姓必定要吃的中秋团圆饭和春节年夜饭,即使不能来也要“千里共婵娟”,心也是要在一起的,这也是中秋节和春节产生和被重视的原因,这个需求是一种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来聚而不散的最大的精神内核。

冯骥才指出,一个节日是有很多载体的,它必需有传说,必需有故事,比如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端午节有屈原投江。二是它必须有活动和仪式,如歌舞、赛龙舟、踏青、登高、插柳、插艾、插茱萸等等。每一个节日都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这些都是能创造和表现出中华民族那种文雅、雍容、浪漫的气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这些节日是与大自然相和谐的,是天人合一的,在这些节日里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需求,寄予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和祝愿,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面对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中断了,有些甚至已经名存实亡。对此,冯骥才认为,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秋节是要赏月的,古时过节,人们在种满桂花树的院子里赏月,听嫦娥奔月的故事,对月高歌,把酒问天,是非常美的。可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亮起来的城市,到处是闪耀的霓虹灯和林立的高楼大厦,被遮挡住的月亮不容易看到了,人和月亮疏远了,所以人们赏月这种兴趣也就渐渐地淡了。二是人们没有自觉地认识到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节日不过就是吃点好东西,穿些好衣裳,由于忽视了这些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这些节日被我们人为地淡化了,尤其是进入商业化社会以后,传统节日被推向了市场,成了商人赚钱的一个时机,这样的结果使很多文明在某些方面中断了,这是我们追求物化的结果。

“所以,很多时候老百姓过节时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节该怎么过了,这种失落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埋怨年轻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承需要一代人告诉一代人的,老一辈不说,年轻人不会了解,如果连老一辈都稀里糊涂,再谈传承和发展就成了一种奢求。”

冯骥才最后说,现在过节,很多人把其中的文化内涵摈弃了,就剩下月饼、年夜饭、粽子、元宵,每一个节日都只剩下一种食品,基本上把中华民族这些传统的节日变成了一个个美食节了,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要研究我们的节日文化,创造我们的节日文化,通过多种形式还原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还它们一个“本真面目”。一个民族的文化光靠几个人呼吁是没有用的,它需要整个民族的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自觉。(完)



儿时明月入梦来——魏明伦话中秋

中秋滋味:月亮越来越朦胧

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工具

传统节日:更有深意和内涵

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李江涛)28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因为不是法定假日,人们仍照常上班。而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9%的被访者赞同像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放假。他们认为,在传统节日时放假可以营造节日气氛,对许多热衷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年轻人是一种提醒,同时也是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2000名公众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9%的被访者赞同中秋节放假。同时,有68%的被访者选择回家与家人或亲朋共进晚餐的形式度过中秋节。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一些传统节日近年来有逐步衰落的迹象。很多城市青年开始引进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对自己的传统节日缺乏了解或兴趣而盲目引进西方的节日,这样的现象不能不引人深思。

他建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节为法定节日,每个节日都放假一天。这三个节日都以“爱家爱国爱传统”为主旋律,增加这些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可以增加节日的文化含量,更好地利用大众化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中秋节前市场的繁荣也印证了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热情。北京著名景点什刹海中秋节当晚的游船早在一周前就被预订一空。订船热线的接线员说,平时游船每小时的租金是400元,中秋晚上已涨到1500元。同样是沾了中秋节的光,北海仿膳饭庄的300个餐位也被订完了,什刹海一带酒吧里沿湖靠窗的位置也颇受青睐。

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张颖小姐告诉记者,他们部门经理已早早预订了一条游船,中秋节晚上部门的同事们一起到昆玉河荡舟、赏月。20多岁的她说,这几年过了不少“洋节”,当时感觉很新鲜,过后没有多少回味。去年中秋节和朋友们到什刹海划船赏月,感觉到与“洋节”不同的另外一种意境和文化,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心深处的平静与祥和。这使我认识到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有深意和内涵。

做文字工作的王想洋先生4天前特意驱车到北京西三环的中央电视塔,想预订中秋节晚上的旋转餐厅座位。虽然门票加上用餐,每个人的费用要100多元,但几百个座位仍被预订出大半。王先生说,他特别想和夫人在电视塔上赏月,享受一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他说,在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对“洋节”采取接纳态度的同时,也不应冷落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由此,我们应认识到,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在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的同时,应该传承光大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完)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