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领衔艺术品消费 网络拍卖错位竞争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9-25]
艺术家新平台
网络也成了艺术家的另一个平台,而且和画廊、展览、现场拍卖等传统平台相比,网络拍卖有它独具的优势。
四川青年国画家邓敬民所绘的人物画具有非常恬美、宁静的韵味,一直受到市场的追捧,尤其在台湾市场,他的作品非常受欢迎。自从今年成为嘉德在线的签约画家以来,每个月通过网络拍卖售出的作品少则十几幅,多则数十幅。
邓敬民认为,传统拍卖行固然是重要的艺术品流通渠道,但对于青年艺术家而言,能够打进这一拍卖渠道的艺术家毕竟凤毛麟角。而画廊的坐店经营,使得它的客户范围很有限。而网络拍卖公司只要创出了品牌,触角可以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与画廊的不透明运作方式不同,艺术家可以直接了解自己创作的艺术品的拍卖行情。邓敬民认为:“网络拍卖只向艺术家收取10%的佣金,相比于画廊所赚的一半以上的差价而言,要低出很大的一块。对艺术家来说,体现出更大的公平性。”
“网络拍卖还给予我很好的学习机会。”邓敬民说,“哪类作品好卖,哪些作品更受欢迎,在网上一目了然。通过分析别人的作品好在何处,对于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改进。”事实上,远远不止邓敬民持这样的观点。对于很多想成功走向艺术市场的艺术家而言,网络在线拍卖意味着一个永不打烊的艺术交易大市场。
来自江西井冈山画院的画家石大法也深有感触:“由于地处老区,艺术市场不发达,以前创作出来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待嫁闺中,艺术创作的积极性也就大打折扣。自从进入了网络拍卖,作品受到了众多购藏者的欢迎,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给我的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艺术生活化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中心主任刘刚博士早在10年前就开始系统研究中国的艺术市场问题。他认为:“作为艺术品拍卖业界的后起之秀,网络在线拍卖这种避强定位的营销策略具有很多的可取之处,既迎合了艺术品走向家庭的要求,又避免了与竞争对手在高端市场的直接竞争,可谓是顺时应势。”
刘刚进一步分析了网络拍卖与艺术生活化的关联性。就艺术生活化的需求主体而言,主要是中高收入者,而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有上网的习惯,且其中有不少人工作忙碌,无暇购物,网络是一种很好的购物选择。就艺术生活化的供给主体而言,主要是尚未进入传统拍卖的中青年艺术家,他们作品的价格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但他们的市场拓展渠道又受到限制,具有品牌的艺术品拍卖网站的崛起无疑给他们以“久旱逢干霖”的感觉。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邹文博士认为,中国艺术市场尚刚刚步入快速成长期,艺术品走向家庭是一种大势所趋。“网络拍卖作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能够让这成为可能,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早在几年前,邹文就曾组织了一项名为“诚信艺助”的活动,在社会上取得了强烈的反响。
嘉德在线CEO陆昂博士认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对艺术品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对于高收入及一部分中高收入的家庭而言,各种家电、住房乃至汽车等商品的需求已接近饱和,而对艺术品的需求则不可能饱和,对于有品位、有眼光、会生活的人而言,艺术品收藏永远是多多益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势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理念,网络拍卖应该说为此实现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国际金融报》 (2004年09月24日 第十一版)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