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被称为“国宝”的国宝鉴定大师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9-17


朱老走了!时间是2003年9月29日。

朱老走了,这之前,见到中央文史馆和故宫博物院的朋友,我总急切地打听他的病情怎样,可听到的多是沉重的消息,我有所预感,但仍没有想到他老人家走得这般急匆匆!

多年来,我因为喜欢书画、文物,加上爱去故宫,后来有幸认识了在故宫工作的几位老前辈
,比如已故的单士元先生、刘九庵先生,比如朱家溍先生、王世襄先生,等等。我对他们充满了钦仰之情,在我的心目中,他们都是一座山,一座需仰视可见的高山。而这其中的朱老又是我最为崇敬、交谈也较多的一位长者。

朱家溍先生是享有盛誉的著名文物专家、历史学家、文物收藏家、戏曲研究专家。他头上的“衔”很多,一个一个都是响当当,了不得!都属于“极品”,令人景仰不已。朱老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现只有两名,他和王世襄先生)、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九三学社社员。


朱家溍是浙江萧山人,生于1914年8月11日。他90年的生涯,几乎全是和文物打交道。其中又有60年,在故宫搞文物工作,朝夕相处,乃至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和生命。

朱老走了,离开了他心爱的文物研究事业,离开了他视之如家的故宫,走了。斯人已逝,往事如昨,许许多多的回忆却依然新鲜——


后宫布展循原状 龙椅重修见前容

朱家溍先生和故宫博物院有着源远流长的宿缘。这不仅是朱家溍一代,甚至是朱家两代三代说不尽的话题。朱家溍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二十五世孙。他的高祖朱凤标为道光十二年进士,宦至太保体仁阁大学士。他的父亲朱文均,是近代著名碑帖收藏家、书画鉴定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时,负责鉴定故宫院藏古代书画碑帖。上世纪20年代中,故宫首次对外开放,尚是稚童的朱家溍就由父亲领着手走进这深幽神秘的紫禁城宫苑,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刚12岁,还什么也不懂,但也知道这是皇上住的皇宫,百姓是不能进来的。而我今天不但能进来,而且每个院落都走过了,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几年后,我又来过故宫一次,是张作霖在北京任大元帅时期。我还记得我买了一本故宫编印的《掌故丛编》,——当时我已经是中学生了,认字多了,能够读这样的期刊了。”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颐和园、国子监等处收集的数十万年中华民族文物瑰宝,装箱南运西迁,以求国宝不至在战火中损毁。1934年,又在伦敦举办一次中国古代艺术展,那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第一次大规模出国展出,全部绘画艺术品是由朱文均所选定,展毕,这些文物装成83箱,运至贵州安顺。之后的五年中,不知多少次地艰难而巧妙地避开了日寇的轰炸和炮火,直到1943年,国民政府派军用卡车将其急运重庆南岸海棠溪向家坡,年轻的朱家溍这时刚从辅仁大学毕业,正在此间“粮食部门”供职,于是被借调来当临时工,他非常高兴。他们先把文物83箱小心翼翼地抬着装上汽车,到中央图书馆,再小心翼翼地抬下汽车,走上几十层台阶,放进库房,再把陈列室打扫得窗明几净,再打开箱子,搬出卷、册、轴陈列起来,再照着目录写陈列卡片。几十年后,朱老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青年时代刚刚参加工作时的思想活动现在还记得很清楚的,一边工作,一边欣赏。”“这时候的享受真是无法形容的……我们夜以继日忙个不停,那时候年轻,也不知道累。”“更重要的是,我们当时的工作都非常谨慎小心,挪动每一件文物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似千斤重担在肩,唯恐有一点闪失而弄坏了国宝——这83箱都是故宫最尖子的文物啊!”

一晃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有年,朱家溍已成为上受领导器重下受同仁尊重的业务骨干。经他过目的古文物不计其数,他是清史专家,人称“绝学”。1964年时,故宫决定布展储秀宫,朱家溍无疑成了业务的带头人,当时工作难度、工作量都极大。因为要恢复储秀宫的“原状”,怎么设计、怎么布置、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心里没谱儿。无资料、无实物,再遍查国外博物馆陈列资料,也没有参照的先例。怎么办?朱家溍和几位年轻人就一头扎进档案馆,在积尘数寸如小山般的档案里,寻找清代各朝时期的相关文字材料,之后,根据文字的确凿记录,又扑进同样堆积杂乱的仓库里,一件一件地找出当年后宫妃嫔们日常饮食起居使用的杯盘碗盏、桌凳屏几及镜奁盆架,乃至闲时玩赏的金玉珍玩,力求件件有来历,桩桩有缘由,最后终于完成了任务。朱家溍后来总结了几点:一、完全根据史料、档案记载,一物一事必有依据地布展。二、力求做到“原状陈列”,但又不是“原状保留”,即在整体上保持“原状”后,还要注意适当地取舍、剪裁,要有主次之分,有常备和临时之分。如布置一室,其中日常用的壶碗、痰盂、帽架、如意等应不缺欠,而其他玩赏的物件要酌量而取。三、布展中的物品,要切合主人的身份、性格、爱好和需要。如布展晚清慈禧房间时,因她平时喜爱兰花,因此把她曾喜欢的一幅“兰”画,装裱好,挂在墙上……正因此,储秀宫的文物展览,不仅在故宫内,而且在国内、国外文博展览业绩中,迄今仍成为优秀典范。

朱家溍在故宫工作还有一件大功劳,即寻找修复太和殿的宝座。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君临天下”和居住的地方,是全国的中心,而太和殿则是故宫的中心,皇帝处朝政的宝座——龙椅,无疑是中心的中心,人们参观故宫,如果没有到太和殿去看一下那雕龙髹金大椅,近乎没有“完成任务”。而这把龙椅,在袁世凯窃国称帝时给换掉了,后又弄得不知下落。50年代末,朱家溍从一张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拍的老照片上,看到了从前太和殿内部的原貌和陈设。由此,他用心查找,终于在一处存放残破家具的库房中,发现了一个破旧难辨的髹金雕龙大椅,经研究考证,它很可能是明嘉靖时重建皇椅殿后的遗物。迨至清康熙时,重修太和殿,这把椅子经修理又重新使用,直到袁世凯时代才被撂出去,又遭损毁。1963年,故宫决定修复这把珍贵的但又伤痕累累的宝座,朱家溍承担此重任,根据史料记载和图片(如康熙帝画像等),费时934个工日,于1964年9月,终于把一座几乎被埋没消亡的龙椅焕然一新地摆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陈列在亿万观者期盼一睹的太和殿宝座之上。朱家溍先生为此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和智慧。后来,有人问他:“您这样锲而不舍寻找,为了什么?”他语重心长地告诉说:“太和殿是故宫的中心,展览说明写的是‘原状陈列’,可‘宝座’弄成假的,这不是撒着谎吗?国内外一天到晚那么多观众,居然看假货,这怎么对得起他们?这是我们干博物馆的人的耻辱!”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