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农民画不能“作坊化”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9-16


 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十大艺术家”之一的浙江嘉兴农民画作家缪惠新的一幅画在海外可以卖到500美元一幅,而陕西户县一些作坊里的农民画收购价不到1美元。这种巨大的价差反映了农民画生存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

  是继续对艺术的坚持,还是加速对金钱的追逐,这是各地政府和农民画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曾几何时,农民画作为一项“群众文化运动”一直受到政府的财政扶持。为了推广和普及农民画艺术,各地乡镇政府都定期拨款,设立农民画创作培训班,聘专家对有绘画兴趣的农民进行辅导。这使得很多农民得以用绘画的方式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包括缪惠新在内的很多老一代农民画作者都有一种“视金钱为粪土”的气魄。缪惠新多次地表示“作画不是为了卖钱”。

  然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与市场浪潮的冲击,很多从事农民画创作的农民怀有很强的投机心理,认为随便画上几笔就可以赚上大钱。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画的市场主要在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欧美,很多外国收藏家被猎奇心理所蒙蔽,认为“最粗糙的、最原始质朴的就是最好的”,这就为投机钻营者提供了机会。

  记者发现,一些地区的农民画作者喜欢开培训班、收徒弟,只教学生如何在流水线上给眼睛或嘴唇着色,根本不传授农民画的绘画技法。结果,以往需要农民构思半个多月才下笔的农民画成了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艺术”。使农民画“作坊化”,阻碍了农民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艺术的发展不能自轻自贱”,这是很多醉心于农民画创作的艺术家的心声。虽然国内目前有66个经文化部正式命名的“农民画画乡”,但是农民画创作队伍具备一定规模的只有40多个,且面临严重的作者流失问题。这些人或者迫于生存的压力无暇顾及艺术,或者对于农民画艺术市场存在的无序竞争感到无奈。

  农民画在诞生之初,曾经被誉为中国农民特有的艺术语言。农民画的画作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民的艺术情趣,也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凝聚力量。

  今天,这一艺术形式正面临“失语”的威胁。农民画不能“作坊化”,它的前途需要各方的关注,更需要创作者自身的努力。(新华社)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