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中国画收藏观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8-21]
徐悲鸿先生有着超人的眼力和手笔,在自藏之古代名家画上,每改其不佳者,或增其不足者,或补其受损者,似有与古人“合作”之意,且“合作”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不佳者改之
清代画家髡残(1612—约1692年),僧人,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居江苏南京牛首山幽栖寺。多游名山,擅长山水,善用秃笔和渴笔,长于干笔皴擦,景物茂密。《徐悲鸿藏画选集》影印其4幅,其中《幽壑烟云图》“沉雄苍郁,山势盘旋而上,至重峦叠境,更以浅墨渲染天空,抒写飘舞之云,不拘一格,真气含蕴,正是广游名山,敏锐记忆的升华与结晶。”徐悲鸿认为“此幅飞云草草,又以重题压其上,览之殊不快”,即“易其天空并移题于画外,顿觉气和而舒畅,神韵满足。”他说:“此或非石溪所愿,但吾志切美备,迳意行之,不计其他一切矣。”画有天然题款处,得之则妙,失之则败。髡残(石溪)此幅题款,则未题其天然处矣,故伤画局。徐氏“易其天空并移题于画外”,正是治其伤而得其佳。
“未足者增之”
徐悲鸿在清郑板桥《竹石图》右侧题云:“戊子(1948年)始夏,悲鸿得之,为补六笔,不能自已,罪过。”此画为横幅,石之左侧画竹三竿,其一自左伸向右上方,徐先生觉得其竹叶画得过于稀疏而影响画面均衡与节奏感,于是写大小六片竹叶穿插其间,以弥其不足。观其画,很难辨别先生所增之笔,几达乱真耳。
戊子(1948年)初秋,先生又得清朱伦瀚《松鹤图》巨幅,朱系高其佩甥,擅指头画。此幅画古松皮老苍藓,翔鳞乘空,蟠虬之势,欲附云汉;双鹤其秃干处,适占画面中心位置,神态自若,似凝听古松后山石之瀑布声。设色冲淡,而气自厚。但因年久日长,画面纸色变旧,双鹤不明显矣。先生则以“手指为鹤背敷粉”,顿觉满纸生辉,极具神采。
受损者补之
历来收藏家们,对受损之画,向来是请高明之裱画师在装裱时予以补之。在徐悲鸿看来,他既然能够改古人之章法或增上几笔,岂能让裱画师补之。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先生购得一幅郑板桥代表作《衙斋听竹图》,画上题有脍炙人口的七绝诗“衙斋卧听萧萧竹”一首,他在左裱边题云:“此幅虽断烂,但极潇洒高逸。不揣鄙陋,敬为补缀,所以重先贤之遗迹,而为艺苑葆光也。”
戊子(1948年)新春,先生又购得明文徵明小青绿山水《秋到江南图》,斯年8月,在其诗塘中题云:“此乃衡山先生生平杰构之一,其岗峦起伏,楼阁参差,泉水萦,林壑逶迤,匠心独运,妙超自然,非东抄西袭杂凑成章者可比,徒以年久,绢黯损失不少,……谨按衡山原意,为染白云,对比显然精采倍出,欢喜赞叹,不能自已,爰详志经过以示来者,知我罪我全不计也。”
在中国画史上,曾记载五代蜀主要画家黄筌改吴道子《锺馗图》中“右手第二指抉鬼之目”为“拇指抉鬼之目”,而黄筌不敢辄改却另画一幅《锺馗》的故事。
徐悲鸿先生有着超人的眼力和手笔,在自藏之古代名家画上,每改其不佳者,或增其不足者,或补其受损者,似有与古人“合作”之意,且“合作”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他的每一次“合作”,均在画上或裱边或诗塘加以题识说明之。其目的很明确,即“志切美备”,“所以重先贤之遗迹,而为艺苑葆光也”。先生曰:此或非古人“所愿”。吾曰:若古人有灵,未必所不愿,当首肯也。这一“合作”,当视为古今绘画收藏史上绝无仅有之“创举”,虽然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是好的,然赞同者有之,批评者也有之。
尽管先生一再自谦“不能自已,罪过”,但“知我罪我全不计。”这正是先生之胆略和自信,为一般画家甚至大师们所不敢、不能为者也。
来源:国际金融报 (周积寅)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