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江西玉山抢救性发掘渎口青瓷窑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8-13
  出土器物近两千件 填补了江西陶瓷史上的一段空白本报讯 为配合浙赣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玉山县博物馆的配合下,于5—7月对江西玉山渎口青瓷窑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窑址位于玉山县东部约11公里的下镇渎口村东面约1公里的小山坡上,地势北高南低,面积约6000平方米,瓷片堆积厚度最深处达5米余。下镇溪和八都溪从窑址南部蜿蜒流过,汇入信江,西注鄱阳湖。此次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

  北部地势较高为窑炉所在地,南部地势较为平坦为作坊区。在北部揭露出窑炉3座,一座只剩火膛,一座只见部分窑床,其中一座较完整。该窑为斜坡式龙窑。窑顶已毁,窑壁不用砖,在山坡上挖斜底隧道作为窑室,利用原山体为窑壁。总长为16.5米。可分为窑床、火膛和焚口3个部分。窑床长条形,长10.4、宽1.8米,坡度15度,窑顶不存,残高20厘米,底部为平坦的斜坡,经火烧已呈深红色,窑壁厚约18厘米,呈暗红色,非常坚硬,因多次使用形成多层窑壁;火膛近圆形,直径3.9米。顶部已毁,残高70厘米。火膛壁用形状不一的较为宽大的石块垒砌,面向火膛的一面较为平坦且有一定的弧度。底部用2块大麻石间隔分成2部分,近窑床的北端较长较高,用较为细小的石粒铺就,中部有一长条形火道,周边向中部微微倾斜。近焚口处较短较低,用窑业垃圾铺平。南北高差约20厘米;焚口平面形状为梯形,长2.44、宽1.85—2.23米。北窄南宽,壁用大石块堆砌,前端用4块大麻石封闭,底部与火膛南部较低处处于同一水平面。

  在较为平坦的窑址南部发现天井式残建筑一座。大致为坐西朝东,根据其结构分析,应有前后两室。后室已被破坏。前室宽5.15、进深残长约6米。墙基用石块铺就,墙体为泥坯。宽约30、残高25厘米。中部有一长方形天井,长2.5、宽2米。井壁用石块垒成,深约25厘米。底部用青砖错缝平铺。在西、南两面分别有陶制排水管通向室外。为使天井排水通畅,在西面采用双排水系统。排水管圆形,一端大一端小,直径15—25、长35厘米,整个排水系统为陶制排水管相套而成。

  该窑址是一处中型烧造青瓷器的民间窑场,以烧造日常生活用品为主。此次发掘共出土完整和可复原器物2000余件。可分为生活用具、瓷塑、建筑构件、窑具等。生活用具有盘口壶、直口壶、喇叭口壶、碗、盏、罐、盆、杯、钵、铫、器盖、网坠、扑满、瓶、薰炉、粉盒等。壶、碗、盏、罐是大宗产品。以壶的数量和种类最多。无论是圆器还是琢器底部多为饼形足,中部微凹,另有一部分矮圈足。瓷塑出土2个彩绘鱼塑,眼珠、鱼翅栩栩如生。建筑构件见有素烧下水管道和圆形瓜棱状的柱头饰品。窑具有支烧垫墩、轮轴帽、辗轮、垫饼和荡箍。支烧垫墩柱状、束腰、上端平,下部喇叭状,中空;轮轴帽近圆柱状,上端平,下部有一圆形孔;辗轮中部有一圆孔,中间厚周边薄。垫饼均利用废弃的碗底,使用目的是使器物与器物之间增加空间,提高产品的成品率。

  胎色分为白色和灰褐色2种,灰褐色较多。釉色主要为青釉和酱褐色釉,另外有极少量的黑釉。青瓷占绝大多数,釉色青中泛黄,流釉显著,极少开片。在施釉方面一般采用荡釉和浸釉,釉不及底。在装饰工艺方面,以素面为多。只有碗上有划花或刻花的莲瓣、蕉叶和水波纹。图案较为简单。有些碗或盏的内底釉下有酱褐釉书写的“吉”字,还有一个碗内底有刻划的“大”字,另一下碗外底有书写的“丘”字。

  玉山渎口窑的器物均裸烧,不见匣钵。为避免生烧现象,抬升器物在窑内的高度,采用圆柱形束腰的支烧垫墩支撑器物,垫墩高约15—20厘米。相同规格的碗叠烧时采用支钉间隔,支钉一般呈长条形,较大的碗一般有7个支钉,小碗或盏类器一般4个支钉;大碗套小碗或盏时,为增加器物之间的空间加垫饼间隔;在大件器物如壶的上部如还须叠烧别类器物如碗时也采用支钉间隔,由于碗底较小,而底层器物的口部又较大,从而使碗的腹部留下了一圈支钉痕迹。像碗盏类器物因个体较小,一般采用叠烧,既有同类器物的叠烧,也有大件套小件用垫饼间隔的叠烧;一些较大件的器物如壶,既有单件烧制,也有用支钉间隔同类器物叠烧,由于器物较重,叠烧的往往容易变形,废品较多。

  玉山渎口窑以烧造青瓷为主,制品胎多灰白,色较深,质粗而坚,釉色青中闪黄,流釉明显,开片少,装饰技法主要为划花或刻花,花样简单,主要为花卉,这些都具有越窑的典型特征,因此其窑系应为越窑系统。该窑出土的壶,总体而言,器身较高,腹多作瓜棱形,壶嘴与把手也较长,轻盈雅致;既有近“玉璧”底,也有圈足,内底及底足所粘支烧衬痕较为细小密集,根据这些特征以及与周边地区的同类器物比较,其始烧年代大致为晚唐;从龙窑底部出土的元丰通宝(1078—1085)分析,其终烧时间约在北宋中晚期。

  玉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界浙江省开化、常山、江山三县,南接广丰,西南邻上饶,北毗德兴。唐(周)证圣元年(695),分衢州的须江(今江山县)、常山和饶州的弋阳三县之地设玉山县,隶江南道衢州。明洪武四年(1371),因漕运不便,从浙江省改隶江西省,古称“两江锁钥,八省通衢”。唐宋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长足发展,东汉时期浙江地区出现成熟的瓷器,烧造区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唐代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以及对南方地区的开发,使南方地区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得到空前的繁荣,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渎口窑是江西省东部紧邻浙江的一处中型烧造青瓷器的民间窑场,产品种类较多,造型较独特,与浙江的一些同时期的窑口关系较为密切。当时赣、浙两省各地名窑相互仿造习以为常,渎口窑的发掘为江西陶瓷发展史充实了一段至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为研究赣浙两省窑业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新的佐证。

(李荣华 余盛华 赖祖龙)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