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树青谈文物鉴定要广纳言 集群策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7-31]
我是1947年到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此后一直在历史博物馆工作。解放后,好的文物多集聚北京,大批重要专家、学者也逐渐调来,学习交流条件特别好。工作这么多年,我所学、所看、所接触的都是国家级的文物,既见物又见人,令我的业务水平提高非常大。日积月累,在文物鉴定上也渐渐有了一己之长。但我认为,鉴定文物必须靠百家争鸣,不能偏听偏信、认死理,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说的即是此理。故宫博物院耿宝昌先生看了几百万件文物,我没他多,不到一百万件。看得多就不妨总结一下:怎么看文物?如何鉴定?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文物。简单概括,就是文化遗存或文化产物。它是历史遗存,但不等同于旧货、旧物,象潘家园就是一个旧货市场,其间商品虽然也有文物,却以旧货为主,大部分商品没有其相对独立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判断一件东西是不是文物,完全可按文物局的定级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文物可分为珍贵文物(包括一、二、三级)和一般文物。不论珍贵与否,其鉴定都要遵循以下三条:
首先,必须与文献相结合(尤其是古代文物)。要多读书,尽可能将文献知识与实物结合起来。文献是文物的背景、基础,它可以提供与文物鉴定相关的多层面、多角度甚至可能是全方位的信息。鉴定古代实物自然有必要阅读与之相关的各时期的基本文献;若是近代的东西,还有必要读杂志、报纸等。对于从事文物收藏的人来说,更要多读书、读报,这样,才能做到“懂行”,消息也就灵通。现在有各种文献索引的帮助,我们在阅读和鉴定上都能做到事半功倍。有时鉴定一件文物,往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种实物、一个简单的遗存,而要涉及到一个时代、一段漫长历史的方方面面和诸多层次的问题,这就更需要从业人员打好文献基础。
其次,鉴定文物必须与考古发掘相结合,要懂得与科学考古发掘相比较。面对一件文物,首先要想到:过去出土过这类东西没有?有多少种?分别有何特征?搞清楚了这些,我们的鉴定才能“心里有底”。总之,文物鉴定有科学的比较才好,没有比较行不通。在这方面,故宫的几位专家是榜样。故宫藏有不少瓷器,为了将藏品与考古发掘结合起来,负责人派冯天明直接到各地古窑址考察。冯先生考察的结果是,凡是在全国各地发掘的古窑瓷,他都弄清楚了它是出于哪个窑口,并继续以此为基础,基本弄清了故宫所藏瓷器的各个窑口。这样,他的鉴定就有了科学性。同样,耿宝昌先生也对古代窑瓷极有研究,这是故宫的两个大专家。他们的经历是文物鉴定与考古发掘结合的绝佳例证。
文物鉴定不仅要与考古发掘结合,还必须与各种意义上的科学相结合。文物鉴定离不开眼学,但只凭眼学也不行,眼学必须跟科学相结。现在各馆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分析、化验、找证据、找比较,包括古代的、近代的。事实上,在文物鉴定上也有不信科学的,澳大利亚有一位宁先生,收藏有一个明代青花瓷器,他认为是元青花,虽经科学测验认定不是,他也不信,认为自己凭眼可以看。这就是光凭眼学不信科学,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可信。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刚成立的时候,邓士元先生给我们提意见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里尽是专家没有学者。专家、学者不同,炒菜、做衣好的都可成专家,而学者则不同,要对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有高深研究才行,得了解本学科如何发明、如何发现、如何创造、如何前进。邓先生此话的这意思就是说文物鉴定人员有鉴赏能力,但缺乏科学知识,缺乏与文物鉴定相关的基础理论。当然也有不同意见,认为专家、学者二者不要分得太清。后来启功给《北京晚报》写了一篇文章,说“我们都是琉璃厂的学徒”才结束了此论。无论如何,在鉴定文物过程中,结合运用科学知识是必要、也是必须的。
另外,要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不要专听一家之言,应该畅所欲言。陆机《文赋》中有一句“请群言之立业,述六艺之方任”。我觉得很好,搞文物鉴定不能偏听偏信,一定要广纳群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极可能犯错误。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