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多元文化成就人类文明国际合作铸造传承纽带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7-08
新华网苏州7月7日电 述评:多元文化成就人类文明国际合作铸造传承纽带

  新华社记者王露露 包永辉一个王朝逝去的背影,一群动物忧虑的目光,一片正被时光剥蚀的建筑,一声古远悠长的吟唱……所有这些都正被现代人急切地纳入遗产保护的行列。

  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名录又多了34个新成员。参加此次盛 会的各国代表,在对众多世界遗产的审视中,思考并感悟着人类文明的未来之路。

  迄今为止,全球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788处。珍贵而脆弱,是每一处世界遗产的真实特质。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巴达兰说,世界遗产之所以被称为世界遗产,是因为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面临挑战。如何避免遗产毁于商业、战争和灾害而沦为“世界遗物”,是世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强调,世界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稀资源,保护好独一无二的世界遗产,让其代代相传,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在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俄罗斯联邦的弗兰格尔岛自然保护区,摩洛哥的马扎甘葡萄牙城,英国的圣基尔达岛,印度的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以及中朝两国分别入选的高句丽遗址等项目的重要性在于,它们都代表着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化。

  在另一项举世关注的议程中,本次遗产大会将包括科隆大教堂在内的3项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将柬埔寨的吴哥窟等3处遗产从濒危名单中脱离出来。三进三处,濒危名录中仍然有35处遗产在提醒世人,保护遗产的任务何其艰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弗雷德说:“宝贵的遗产资源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而其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又是多么的不可缺少。”他甚至把保护好世界遗产的重要性与人类文明的归宿相提并论。

  记者在10天的采访中,从代表那里听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遗产保护”,而保护的真正涵义又是什么?代表们接受采访时的耐心和热情,他们谈遗产保护时眼中热切而焦虑的目光,留给我们太多的启示和警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世界遗产大会开幕式的致辞中表示:保护世界遗产意味着保存多元文化的原始性,并让其成为人类今天和将来共享的财富,文化遗产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包含了人类创造力的世界性。

  俄罗斯世界遗产城市组织官员哈斯克·撒热托夫说:遗产保护教育应首先在青少年中开展,让他们了解世界遗产的定义,了解全球有哪些需要保护的遗产,并知道他们对保护这些遗产应承担的责任。他说:“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世界遗产教育不是很普及,而是太缺乏。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有责任维护各自的文化个性。”

  希腊的法律规定,所有博物馆都对本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免费开放;无论物价如何上涨,免费开放的政策始终不变。比利时代表说,比利时世界遗产得以精心维护,更多来自于一种深入民心的传统;当遗产保护意识成为传统,保护的效益才会显著。而点点滴滴记载着百年富庶的瑞士,除了没有战争的消耗,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系列完整规范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都设有文化遗产管理部门,旅游部门从不参与遗产的直接管理。

  在欧洲,德国是国民遗产保护意识最强的国家之一。在德国的城镇乡村,清晨女人们提着水桶,跪在街面上用抹布擦拭路面,已成为德国最经典的人文风景。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国度里,科隆大教堂因为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威胁也在本次会议上被认定为濒危世界遗产,确实发人深省。

  吴哥窟成功从濒危名单中脱离出来,使人们从国际合作中看到共同保护世界遗产的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在这一项目中的积极贡献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在亚洲,韩国代表提出亚洲国家应该从其独特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寻求自己的特色,打造亚洲的文化名片,丰富世界遗产的内涵。拉丁美洲的代表则介绍了其鼓励私营经济参与遗产保护以及在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中推进扶贫进程的做法。

  瑞士联邦文化部部长约翰·慕尔奈对遗产保护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他说,遗产保护是全球应担负的历史使命,但是,保护遗产的先决条件是要人人丰衣足食,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衣食无忧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去考虑如何维护世界遗产。他说:“想提高全球公民的遗产保护意识,先决条件是要消除贫困,避免战争,这也是今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要直面的新挑战。”

  “往昔的魅力就在于它已成为过去”、“保护过去,珍视今天,才能把握明天”,这是各国代表接受采访时不谋而合的论点。当今世界,文明的延续,不仅凭借经济、军事和科技之力,更要依靠文化的渗透和浸润。阿根廷的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横行拉美的经济危机中,阿根廷遭受的重创尤甚,主要原因与其在文化价值上过于外向不无关联。当前,阿根廷政府正在努力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为阿根廷人寻求自己的根。

  多元的文化才能成就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这一观点在本次遗产大会上再次得到广泛认同。当世的诸多其他主流价值取向,譬如“共生和谐”、“平衡节制”,不但是现代化的创新思维,更可以在世界遗产的传统精神中溯其根源。

  人类社会和平共处,人与自然休戚与共,不仅是世界遗产对人类的启示,更应成为人类传承和发展不同文明时的共识。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