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南郊发现大型汉唐墓地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7-07]
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市东南约30公里,北邻城市五环路,南以城市六环路为界,东部京津塘高速路由北向南穿过,西部有西北向东南流的凉水河与在此处呈蛇曲状西向东流的新凤河交汇于马驹桥。此处地貌主要为冲积平原,近代为村庄及耕地,地面多处发现历代陶器残片以及唐以后至明清瓷片。在零散施工中出土多座汉、唐时期墓葬。为配合开发区建设工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区、大兴区文物管理所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积极配合下,于去年10月—今年3月,对处于开发区工业园东南端的79号地块(该地块南以开发区南环路为界,东以永昌路为界,西北由兴业街圈定。处于通州与大兴区交界地带,探区东部为通州行政区域,西部为大兴区行政区域),先期进行了考古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此次勘探面积为17.1万平方米。探出古代墓葬、窑址、扰坑、井等各类遗迹65处。随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其中汉代墓葬14座、唐墓9座、明清墓18座。
汉代墓葬中有长方形竖穴土圹墓3座,平面呈长方形,墓圹的口与底部基本相等,长2.8—3.7、宽1.4—2.2米,墓底距地表深1.8—3.6米,3座墓葬清理时葬式、葬具等因早期破毁不清。出土遗物有五铢铜钱、陶罐等物。
M2、M3、M5、M6、M7、M8、M10、M34、M37、M38均为砖室墓。其中M8为一座带墓道、甬道的砖砌单室墓,方向185度,深1.3米。其余均为有墓道、甬道的砖筑多室墓。其中M34为砖筑五室墓,墓葬结构由墓道、甬道、前室、两后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墓室南北长约740、东西跨度宽约570厘米,墓口距现地表深约370厘米。墓道设在墓室南侧居中,中间为主室。主室两侧各有一侧室,主室后部并排设置有2个后室,各室之间有甬道相通。由于早期被盗毁,顶部坍塌,清理时仅残存青灰砖砌制墓室四壁及部分甬道。此墓出土随葬品较多,陶器器形类别有陶楼、井、灶、鸡、猪、俑、兽、案等,另外出土一把铜刀,刀长79厘米,刀柄长12厘米。刀刃锋利,刀柄处隐约可见布纹痕迹,整体制作精致,此刀应为墓主人生前配用之物。出土一陶俑,五官端正、戴冠、衣长袍、束腰带、双手合于胸前。陶鸡一对,体态健壮、活泼。陶兽,呈卧趴状,头部有一双龙角,嘴部似虎状,形状怪异,体态雄壮。陶案,已残碎,泥质、四周有沿、表面平滑,作为随葬品,既是生活中的用具,又可代表东汉时期的一种六博供盘。这座五室大型墓葬,应为东汉晚期的墓葬,该墓葬规格在北京地区是罕见的,随葬品器形类别也是典型东汉时期的遗物。
发掘九座唐墓,其中竖穴土坑墓5座,分别为M1、M12、M14、M15、M43,4座墓葬平面呈长方形,长2.4—4、宽0.8—1.4、深0.8—2.6米,M43平面呈梯形,南北长2.4米,北宽0.6、南宽1米,葬具为砖椁,单人葬,头向南,仰身直肢葬。M4、M9、M13、M39为带墓道砖筑单室墓,其中M39为一座带墓道、甬道砖筑墓室,方向178度,墓道为斜坡,墓道坡度25度,甬道为砖筑,长2、宽0.88、残高0.38米。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2.68、宽2.56、残高0.38米,距地表深2.68米。M4、M9、M13为“勺”形墓,墓道均为斜坡道,坡度15—30度,墓室平面呈椭圆形,直径2.2—3.1米,残高0.22—1.26米,距地表深0.24—1.34米。均为砖筑棺床,平面呈长方形,长1.4—2.2、宽0.34—1.42、高0.18—0.4米,其中M13为3人合葬墓,葬式为仰身直肢葬。
18座明清墓葬均为竖穴土圹墓。大多为南北方向,长方形结构,其中M21,方向15度,长2.9、宽1.3、深1.5米,为明代墓葬。
汉墓出土器物类别有陶器、铜器、铁器等。陶器类形态有灶、楼、井、兽、鸡、狗、猪、盆、壶、买地券、罐、仓、厕所、俑等;铜器类有铜刀、铜剑、“五铢”铜钱;铁器有铁铲等农用具。
唐墓出土器物类别有铜器、陶器、瓷器等。陶器类形态有罐、壶、盆、锅等;铜器有“开元通宝”铜钱及做工考究、雕刻精制的铜勺等;瓷器有瓷碗,器形呈唇口、斜腹、施釉不及底、壁形及饼足状白瓷及酱釉2种。
明清墓葬随葬器物大多为首饰类,另出土有青花瓷器残片等。
此次发掘将为研究北京汉、唐墓葬形制与地域分布情况提供新的考古实物资料。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