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当铺与当票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7-07
  当铺,亦称典当铺,也有质库、质肆、质押店、解库之称,是旧时专门以收取衣物、首饰等动产作质押,向质押者发放高利贷的店铺。当铺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当时主要由寺庙经营。当时,佛教兴盛,寺庙经济实力雄厚,积累了大量钱财用来放贷牟利,于是产生了经营抵押放款的质库。至宋代,当铺逐渐转为民间经营。
当铺收取当物,付给收据,作为赎取当物的惟一凭证,这就是“当票”。当铺对当票管理很严,专门刻版印制以防假冒。当票上面印有当铺名称、地址、抵押期限、抵押利率等内容,交当物人收执,到期凭此赎取当物。当物人如急需用钱,也可将当票出卖。
当票上除印有上述固定的内容外,还有手写的文字,如有关当物名称、质量、数量、典当金额等内容,字体采用本行业的特殊文字。这种文字称为“当字”,只有当铺内部的人才能辨认,外行人(就连一些书法家)都很难辨识。文学名著《红楼梦》第57回有一节描写了林黛玉、史湘云因不识当票而遭众人耻笑。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当字比草书还草,字体又别具一格。俗语有“当店字有头无耳”之说,确实难以识别。如当票上常将“衫”字写成“彡”字,将“袄”写成“夭”字,“棉”字写成“帛”字;又如把“皮袍”写成“皮夭”,“花梨紫檀木”写成“紫木”,玉器写成“假石”等;再如银钱数字都是用“壹”到“拾”的大写,第一个字特别大,下面的数字又草又密,简直像画符一样。当票上采用这种神秘文字,其目的一是可以防止第三者冒领,通过询问物件形状及质典数字等,进行真伪辨别;二是当铺有本店的特殊文字,可以作为本店的特色。
最近,笔者偶然购得一张民国时期的当票(见图)。该当票纸质为白色纯棉纸,长19.5厘米,宽13.8厘米,黑色印刷。图案为标准契券格式,分天头和地格两部分。天头内书当铺名“元隆”、地址“四岔楼街”。地格内文字内容从左至右分别为:“执帖人××今因急用将己物当现银币大洋壹拾元。奉今出入均用现银币,每月叁分行×,期限拾捌个月为满,过期任铺变卖,原有鼠咬虫蛀物主自甘,此帖为照”,末行为出票时间“民国廿一年九月卅日”。这张当票上的当物名称、数量、质量、典当金额及年月日等文字均为手书,字体较潦草,该当票上当的究竟是什么物件,就有待于行家指点。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