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岳麓书院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7-06]
最早在书上认识“书院”二字是从《燕山夜话》中看到的,说的是东林书院有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后来去郑州出差,应友人之邀,参观了嵩阳书院。从此知道了我国宋代的四大书院。再后来,又去了河北保定的莲花书院。1999年10月,出差长沙,又拜访了岳麓书院。在已知的六个书院中,去过三个,还剩三个。没去的不敢妄加评论,去过的比较而言,岳麓书院像一本耐人品味的书,粗读也可,细嚼也行。
大约1000年前,中国的民间开始出现书院,至清末900余年中,涌现出无数个书院,可惜的是许多书院像流星一样消逝而去,留下的几座其辉煌似乎已是明日黄花。岳麓书院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有着节节攀升的人气和不俗的业绩。近千年来,岳麓书院生徒接力,香火不断,就像一道起伏的山脉,峰峦相接,或形成中国文化、思想上的一座座里程碑,如张木式、朱熹、王夫之、王阳明;或是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曾国藩、左宗棠、蔡锷。岳麓书院因他们而陈陈相因,熠熠生辉。
书院因生徒而传世,生徒因书院而成大器。岳麓书院的生徒一代又一代成了岳麓书院的活广告,在历史的每一个黄金时段插播,把他们的名字连缀起来,不仅是岳麓书院的千年历史,也是北宋以降900年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史、思想史,更是中国古代演进的历史。经过岳麓书院冶炼、淬火的弟子,成了思想文化的柱石或朝廷的栋梁。岳麓书院又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不断地结出新的果实。春华秋实的不断更替,铸就了岳麓书院的今天。
只有用心读岳麓书院时,后人才能把头埋下,把心放平,用灵魂去感应5000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吮民族文化的琼浆。李白在《春庭宴桃李园序》中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抒发了光阴如梭,人生苦短的感觉后,又说阳春假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真真是天生我材、天赋我能的自负。岳麓书院有比李白大不知多少倍的自负,经它陶冶,生徒们心智获得了如沐春风的洗礼。它的一碑一亭、一匾一联、一桌一椅都能使生徒的灵魂受到重塑,由此而产生升华的效应。
当你站在书院的讲堂,你会被入口处上方挂着的那块“实事求是”的木匾吸引。这座三面有墙、一面敞开的讲堂,是这个庭院的主宰,是其精神与智慧的浓缩,而“实事求是”则是浓缩后的结晶体,这是一个叫宾步程的山长于1917年挂起的。此时,有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曾无数次地仰视这块匾,默默地咀嚼着“实事求是”的内涵,摄取了它的精髓,化作了一颗思想理论的种子,扎下了深深的根,奠定了思想理论的基石。经过十年的探索,他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领导了秋收起义,把中国革命的舵由城市转到了农村;二十年后,他写出了《实践论》;三十年后他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写出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豪迈诗句。“实事求是”成了他思想的精髓,“其中有真义,问谁领会得来。”“实事求是”如同他的思想支柱,像一个登山者,越是艰难,越是离不开这一拄杖。毛泽东对这一匾太情有独钟了,1937年他不仅为抗大学生重书这四个大字,还在一次讲演中赋予新的涵义。如今,“实事求是”已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座右铭,这颗种子,已长成了繁花似锦的参天大树。
前不久,电视里播出了这样一条消息:岳麓书院可以面向海内招博士生。这得天独厚的甘霖,又降到了岳麓书院,中国传统文化的圣地又一次闪现出光晕,放射出温柔的光,像涟漪荡漾着扩散。“风起绿洲吹浪去,歌从青野上山来”(毛泽东诗句)。风雨洗礼后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更显得清晰了。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