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湖南慈利发现春秋战国西汉墓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7-05
  三股凸古墓群位于湖南省慈利县零阳镇零溪村二组零溪河右岸的山丘上,为配合当地基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利县文管所对三股凸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时间从2月13日—5月25日止,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发掘春秋至西汉时期古墓葬49座,出土文物400余件。

  发掘区墓葬较为密集,许多墓彼此打破,其中M25与M26、M39与M41几乎是同穴打破,最多的一组打破关系多达5座。所掘墓葬包括春秋、战国、西汉3个历史时期。

  春秋墓1座,(M34)带有头龛,器物置头龛中,有鬲、钵、豆。

  战国墓16座,可分早、中、晚三期,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壁修整光滑,做工规整,斜壁呈覆斗形,填土上部多为本土回填,近底部一般有不同厚度的白膏泥,随葬器物多置一端头箱,器物组合为陶鼎、敦、壶、豆、铜剑、戈、矛等。

  M25现存墓口长2.6、宽1.6、深1.7米,墓壁修整光滑,上斜下直,呈覆斗形。墓底有10厘米厚的白膏泥。出土器物有铜镜、陶鼎,陶敦、陶壶、陶钵、陶豆等。M26与M25平行,相距不到50厘米,墓葬形制及墓向完全一致,墓底有10厘米厚的白膏泥,随葬器物的器类及形制亦相同。据此分析,可能是夫妇并穴合葬墓。应为战国中期墓。

  M16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壁倾斜,接近直壁,呈覆斗形,填土为青灰色亚黏土与网纹红土的混合土。出土器物有陶鼎、陶敦、陶壶、陶斗、陶盘、陶豆等,火候较高,做工精细,部分器物饰红色卷云纹彩绘,还有铜镜、铜铃、玉璧、玉环、琉璃珠等。玉璧做工精细,晶莹剔透,饰刻划卷云纹。该墓应为战国晚期。

  西汉墓32座,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直壁,壁加工较战国墓粗糙,填土一般为外来青灰色亚黏土,底部一般没有白膏泥,但M8埋有木炭,厚60厘米,与长沙马王堆墓葬中埋木炭的葬法基本一致。随葬陶器较多,多在边箱,器物组合为陶鼎、盒、壶、方壶、罐等。

  M17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壁垂直,做工规整,填土为青灰色亚黏土。出土器物有滑石璧、陶鼎、陶罐、陶钵、陶盒、陶灯、陶方壶、陶壶、陶碗、泥钱、泥金饼等,多达36件。在墓东壁偏西有漆器痕迹,陶方壶、陶鼎饰淡红色彩绘。应为西汉早期。

  M42墓壁做工规整,随葬器物多达31件,有陶鼎、陶盒、陶壶、陶罐、陶方壶、陶仓、陶灶、陶井、滑石璧、铁叉、泥钱等。应为西汉中期。

  M43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壁垂直,填土为青灰色亚黏土。出土器物有陶方壶、陶壶、陶盒、陶鼎、泥半两等。M43应为西汉中晚期。

  三股凸古墓群墓葬密集,彼此打破,特别是同时代的墓葬打破,为研究本区域战国、西汉文化分期将起到标尺性作用;墓葬形制及其葬俗的演变脉络清晰;对战国、西汉典型器物的变化规律有新的认识;进一步印证了慈利白公城的兴衰历程。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