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资讯

对『自铎』铭文器主和器名的讨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6-24
  拙文《自铎铭文考释》在今年《文物》第二期刊出后,先后有同好在《中国文物报》上对释文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主要见总第1210期。一篇小文能引起读者重视,甚感欣慰。

  关于绍兴新出土的鸟虫书甬钟的器主和器名,是董珊学兄《重读绍兴新发现的甬钟铭文》以下简称“董文”及杨坤先生《“自铎”铭文札记》以下简称“杨文”讨论的重点,有必要加以申论。

  关于器主。董文的立足点,在于将器主名的“自”字改释为“曰”,认为“曰”前的“之口辰”才是器主名。然而,本篇铭文先后出现的两个“自”字,鸟虫书构形完全相同。虽然在刊出的拓本上,“自”字的有些笔画尚不够清晰,但仔细分辨还是可以看清楚。目验原器更加明白。鸟虫书“曰”字包括“口”旁的构形与“自”字区别很大,绝不在下部出现表示鸟尾作对称形的装饰笔画。参看本铭的“吉”、“旨”字构形便可知道。董文既然同意后一“自”字所释,那么将前一“自”字改释为“曰”字,就显得毫无理由了。

  董文将其认为是器主名的“之口辰”的口字,释为“乘”,未尝不可。这个字,我曾有两种考虑,一释为“爽”,一释为“乘”。释“爽”有“昧爽”时分名可对应,也有淅川楚墓出土的铜器铭文作佐证。但毕竟在字形上释“爽”或“乘”尚有不踏实之处,且有增字解经之嫌。尤其硬释,不如阙疑。“口辰”指某段时分,“吉日丁巳之口辰”,文通义顺,也有铭文例证。若将“之口辰”看成是人名,便不好理解了。更何况下边所接并不是“曰”。所以,器主名“自”,是可以确定的。

  关于器名。本器形制是典型的甬钟形式,铭文中表示器名、从金旁的字,直接释成“钟”字是最简单的做法。但是,此字声旁并不作“童”,需要对字形结构作认真分析才能下结论。我将此字释为“铎”,是有字形上的根据。铎字所从的“”旁,与本铭“择”字构形稍有变化,但偏旁结构却相合:所从“目”上分别有长短不同的弯曲饰笔;下面的“幸”,其竖笔一作直笔,一作弯笔变分叉由下竖笔变分叉在古文字中例子甚多,限于印刷条件不举例,而“幸”所从的“ ”即代表双手,一在最下横划的左右侧,一将位置上挪至中部左右侧;变化稍大的是“幸”旁上部,一作“ ”,一作“ ”,后者上交叉处左右不出头。这些细部的变化在用作偏旁时是允许出现的,特别是作为装饰效果特强即美术字的鸟虫书,尤为多见。而董文将之改释为“钟”字,所从“童”分析为:“‘目’旁在上、而‘’‘壬’在下”。“童”旁之“”为何在下﹖所谓“童”里哪部分是“壬”?下从之“ 又落实在何处?这些董文都没有交代清楚。而杨文认为所从上部是“页”字繁文、下部是“矢”,更是毫无根据。

  综上分析和讨论,铭文中器名的自名字是否从“”旁应该很清楚。由于拙文是考释铭文为主,限于篇幅当时不可能将识字依据一一罗列,交代清楚,以致产生误解。至于钟的自名为何作“铎”,我在小文中已讲过,此处不再重复。

  此外,董文所改释的字,如“足”改为“疋”,足、疋古文字构形本相同;“日”改为“丁”,日字中有点,看原器即明;“天”改为“而”,虽然春秋战国文字“而”、“天”构形相近,但鸟虫书“而”、“天”还是有区别的,从楚简中两者的写法也可以得到启示。至于有些人名用字,我主要是采取隶定,并不是识读,欢迎讨论。

  鸟虫书的释读,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寻。关键是需要对文字构形作认真的分析,哪些是偏旁的基本笔画,哪些是附加的装饰,切忌随意猜测。偏旁分析法永远是考释古文字的不二法门。当然,条件允许的话还应该目验原器。

  至于杨文提出的铭文书体是否属越国系统的问题,不太需要讨论。自从容庚先生开创的鸟虫书分国研究以来,至《殷周金文集成》的出版,各国的鸟虫书材料已经不少,各系的风格很明显,只要是涉猎过鸟虫书研究的学者,便会很容易区分。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