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 内地藏家用实力说话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6-04]
●一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壹圆金质呈样币以176万元成交,创中国钱币拍卖世界记录
●清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以3575万元成交价改写缂丝作品世界记录
●内地藏家如何左右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收藏拍卖市场上“国货”的火爆告诉人们——拍卖 内地藏家用实力说话
激情燃烧的春天
每年的四五月份,收藏拍卖市场都会进入一个繁忙期。今年的春季大拍卖,让各家拍卖行笑逐颜开,赚得盆满钵满。在香港,苏富比拍卖的中国艺术品及珠宝等成交额创历年来最高,达4.45亿港元,比去年秋季拍卖增长了28%。在内地,中国嘉德拍卖春季入账3.6亿元人民币,再次奠定了收藏拍卖内地市场的“霸主”地位。仅北京的几家拍卖行,在短短两三天里,就有近万件拍品供买家选购。可以说,今春拍卖的数量之多、价位之高都为历年之最。
5月17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的中国嘉德2004春季拍卖瓷器玉器工艺品专场中,专家估价在1500万元至2500万元之间的缂丝巨制《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经过激烈竞投,最终以3575万元成交,刷新了缂丝作品拍卖的世界记录。此全卷为清朝乾隆皇帝御制,此次由海外回流,据传是被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变相转移出皇宫后流入民间的。
在另一场拍卖会上,吴昌硕《花卉十二屏风》场面尤为火爆,估价在200万元至300万元之间,却出人意料地突破1000万元,最后以1650万元成交。尽管价高惊人,但也有人认为,与国际市场上那些名家力作相比,这一价位还远没有体现出吴昌硕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可见,对中国艺术品的一致看好,是市场火爆的重要原因。
在钱币专场拍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壹圆金质呈样币,以176万元的成交价创中国钱币拍卖的世界记录。还记得,去年嘉德拍卖的1枚中华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背嘉禾图壹元银币,以72.6万元的成交价,被称为天价,但也远不能与今日相比。这次拍卖的“大清银币”却是一枚金币,是为恭呈御览,由天津造币总厂以金质试铸的几枚呈样币之一。它创出中国钱币拍卖世界记录的另一个原因是,此币目前仅存世两枚。另一枚曾经由埃及法鲁克国王所珍藏,1989年被台湾鸿禧美术馆购得,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该币除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外,还与国人的审美趣味十分契合。其图案被藏家们强调为“长须龙”,“长”有长寿、长久之意,口彩好。有人认为,与美国双鹰金币和自由女神镍币分别拍出759万美元和300万美元相比,此“长须龙”目前的价位还没有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应该还有上升的空间。
屡创新高、屡破记录的收藏拍卖市场,让人看得目瞪口呆的同时,也让人对眼下如此敢于追高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内地藏家用钱来说话
近年来,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有迅速扩大并奋起追赶国际市场的趋势。不仅数量增多,精品不断回流,而且内地买家也出手不凡,显示出惊人的实力。
一般买家都不愿透露自己更多的信息,这就为那些天价艺术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记者只知道,那位花3575万元把缂丝全卷拍到手的买家,是一位手持168号竞买牌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另一位抱走吴昌硕《花卉十二屏风》的买家,是身穿蓝色西装持999号牌的南方青年。据悉,这两位买主都是来为私人博物馆收购镇馆之宝的。不难看出,近两年国内蓬勃兴起的博物馆热,为拍卖市场的升温火上浇油。而异军突起的私人博物馆一上阵,便显示出勇猛的战斗力,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冲锋在前,而且把火力瞄准了国际市场。
今年4月上旬,北京、上海等地成了欧美等国拍卖公司轮番举办艺术品巡回预展的重要一站。而以往的此类巡展都选择在东南亚国家和香港。这种变化向人们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中国内地已经成为全球中国艺术品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
老外们千里迢迢把巡展搬到中国内地来,是有其原因的。“哪里有中国艺术品,哪里就会有中国内地藏家的身影。”海外人士说出了近几年看到的情景。去年9月,朵儿拍卖在美国纽约举办的拍卖会上,有几件中国明代瓷器,人们惊异地发现,竞买者中竟有一半来自中国。其中一位来自浙江宁波的藏家一口气花16万多美元买下4件青花瓷器,让一些海外人士感到“不可思议”。内地藏家瞄准的主要是折合人民币几十万、上百万元的藏品。去年11月伯罕斯在英国的一次拍卖中,争夺中国古董典型器的竞买人中,9人来自内地,7人来自香港,5人来自台湾。一位浙江慈溪的买家以7.77万英镑购得一只14世纪的梨形醒酒瓶,证实了内地藏家的实力。德国纳高拍卖行掌门人罗宾先生说,据他们近年来统计,发现买家队伍中竟有5成是中国人,他们的购买力占拍卖总额的近3成。这就不难看出,把拍卖会巡展办到中国内地来的真实意图,是追着中国人的钱口袋来的。
近年来,各国拍卖行拍卖的亚洲艺术品中,有70%是中国艺术品,而几年前日本艺术品却占了70%。这种变化让人看到,逐渐显示出实力和魄力的中国内地藏家,正在全球掀起一股中国艺术品“大采购”之风。
气走丹田到独具慧眼
中国艺术品的走俏,是随同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而来的。领导人穿唐装、小学生读孔孟;民风民俗重新被重视起来了,传统佳节也热闹起来了,中国人正在经历一次民族文化的大洗礼。对传统的认同,对文化的景仰,让我们对自己有了一个定位。要把我们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东西找回来,是不少藏家千里奔波万里寻宝的初衷。
传统文化讲究底蕴、讲究内功,收藏就是同历史文化打交道,这种功夫不是三天五天能够练就的。不仅要有经济实力,还必须要有技术实力,包括历史、文学艺术、考古等知识储备,各种先进的鉴定手段和专业技巧等等。而内地藏家不过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收藏经历,要闯荡世界,不能仅靠腰缠万贯,浑身是胆,还必须胸有成竹,独具慧眼。就以曾叱咤世界艺术市场的日本人为例,如今他们把70%的亚洲艺术品市场让给了中国人,或许主要是因为日本经济近几年不景气的原因,但也不能排除,当初风风火火到世界各地大收购的日本人,今天或许会为自己过于大胆、过于冒失而感到有难言之苦,从而变得谨慎和胆小也是其中的原因吧?
有英国媒体预测,未来5年到10年之内,中国内地藏家将完全控制世界中国艺术品市场。这或许勿庸置疑,但我们不得不为内地这支新兴的收藏队伍的整体实力感到担忧。
5月中旬,北京市文物局组织6位国内顶级专家,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义务为收藏者鉴定。但经专家鉴定过的千余件被视若珍宝的藏品中,仿品和赝品竟占了90%以上。当然,这一方面说明市场上假货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收藏者中慧眼少。因此,我们希望不仅要有更多的这类鉴定活动,还要有各种收藏知识的培训班、辅导班,为收藏者强化内功,减少失误,从而增加收藏的信心和乐趣。
事实告诉收藏者,不仅要有经济上的强大,而且还要有文化底蕴和技术实力,才能使更多的祖先留下的“中国制造”落叶归根。(记者 李文玲) 稿件来源:金融时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