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铁三角"今晚玩古董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6-02
  “《五月槐花香》正好5月上演是个好消息。”能赶在5月最后一天亮相北京,张国立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在这部京味大戏中,荧屏“铁三角”张国立、王刚、张铁林继《铁齿铜牙纪晓岚》后再次聚首,而幕后也是强强联手,编剧还是邹静之,文物顾问则是著名收藏家马未都。

《五月槐花香》以北京的古玩行为背景,时代跨度从民国末期直到解放后。张国立继《我这一辈子》后,很想再次执导一部民国戏。而邹静之创作的剧本,很快就让这位古董行的门外汉着了迷。“我虽然对古玩不熟,但王刚、铁林都是这行的老手,他们都是很好的把关人。”张国立在剧中饰演一位善良的古玩行老板,王刚是一位奸商,张铁林则是个满嘴洋文,有见识但没能耐的满清遗少。

与《铁齿铜牙纪晓岚》轻松搞笑、借古喻今不同,《五月槐花香》要体现的是文化在历史中的浮沉感,按邹静之所说,这是一部自己重新审视北京文化的作品,“古玩是有灵性的物件,好像一个时光隧道,我写《五月槐花香》,接触古玩行越多,就觉得应该重新看待老北京遗存的八旗文化,老北京爱说不爱做,痴迷玩的状态,未必都是消极的,有时很有味道,平安收古董,乱世藏黄金,玩之中沉着的处世态度、道德底线与文化追随感是很微妙的东西,而古玩行完全可以说是老北京文化的缩影。”在邹静之看来,玩物不一定丧志,对老北京文化的认识不应该教条化。

张国立往往被误认为川籍男星,其实他从小就生活在东四一带,这些年演了不少清装戏,但《五月槐花香》才真正称得上是他对老北京感情的释放。他认为,《五月槐花香》精彩之处就在于它将故事放在解放前后,一个新旧时代的交界点,过去民国戏很少触及这个时期,老北京文化在这时面临着更新换代。事实上,《五月槐花香》描绘人物命运沉浮的同时,也正是在捕捉京味文化的微妙变迁。

再当导演,张国立还是保持他一贯身先士卒的作风,总是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到片场,最晚才离开,“我对累的感觉是乐此不疲,一到片场身上散发的都是年轻的分子。因为我是演员出身,所以特别不喜欢有的导演呵斥演员、贬低演员,我喜欢集思广益的创作,所以大家很乐意到片场。”编剧邹静之对张国立最终的成果也相当推崇,他对记者说,“真的太好看了。”这话听似自卖自夸,但这几年邹静之的作品的确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作为文物顾问,马未都强调《五月槐花香》是一部细节制胜的作品,为了保证不让内行笑话,同时让外行热闹后也有所收获,他甚至把自己的很多藏品都搬到了拍摄现场。张国立说,片场每件仿制品都要马未都同意才敢用。为了不弄混,每件道具都要贴上标签,注明名称、年代。什么样的人物戴什么样的玉佩都很有讲究。“王刚也是特别挑剔的人,对每一物件都很较真,一般情况想犯错很难,他们不让。其实过去好多人都劝我收古玩,我下不了决心,主要是害怕张铁林把他的假货都卖给我。”有了这些古玩老手帮衬,谈笑间张国立对《五月槐花香》的品质信心十足。

对于与铁三角再次合作,王刚曾说,三人之间已默契到,话掉不到地上。而他们间的互相打趣也能从侧面验证这种默契,张国立说,“三人合作就像一盘菜,王刚是看上去色香俱全特想吃的菜,而张铁林则是越吃越有味儿的菜,而自己则是那托盘。”王刚和张铁林则都反对张国立的超级工作狂,王刚说:“干事跟着张国立,但玩还得跟着张铁林。”《五月槐花香》能这么快与观众见面,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三个男人之间戏里戏外的知根知底。(吴勇) 稿件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