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画真假:科技鉴定帮大忙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5-31]
中国字画的辨伪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一般最终的鉴定权都在资深老先生手里。但老先生的水平再高,谁又能保证其万无一失呢?谁又能保证同样资深的老先生对同一幅字画的真伪不发生分歧呢?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字画鉴定中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在利用科技手段鉴定字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卢浮宫“协议”
1997年春,欧阳启名和堂妹欧阳津正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兴致勃勃地参观。不经意间,姐妹俩谈起法国的科技工作者正在对卢浮宫里的油画进行化学分析。正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东方美术史的欧阳启名受到了启发,她问当时正在留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学习分析化学的欧阳津能不能用化学的方法鉴定中国的字画?妹妹回答,可以试试。于是,俩人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新的鉴定方法的可能性。
2001年8月,欧阳启名与欧阳津等申请到了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字画鉴定中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问题的探讨与研究”项目,这也是首都师范大学申请到的第一个艺术科学的国家课题。经过近3年的努力,日前该项目通过了鉴定,可以说是在鉴定中国字画方面应用科技手段的尝试,或者说是在为专家的经验性鉴定寻找客观证据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图章的鉴别
从2001年8月开始,姐妹俩与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的周群及北师大分析中心的马辉合作,指导北师大研究生对书法真品上图章的印泥和赝品上图章的印泥成份进行了化学分析。她们选用了多个样品,分别比较赝品的印泥与真品的印泥。
欧阳津等人首先采用荧光法测试印泥。此法可以对大多数文物做无损分析。经过对4个样品的测试,他们得到了3种印章的荧光光谱。其中,欧阳中石先生的两幅作品印章的光谱图一致,而赝品印章的光谱图不仅与欧阳中石的不一样,且两个赝品印章的光谱图相互也不一样。
为了证明试验的可靠性,研究人员又另外找到3幅赝品的图章,与另两幅真品的图章一起进行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从红外光谱中,可以知道印泥的主要成份,真迹的成份与赝品的成份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此外研究人员还对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也从成份上区分了真品赝品的不同。
宣纸的“年龄”
除了对印章进行测试分析外,课题组还运用拉曼光谱、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化学分析方法对字画所使用的宣纸、颜料、墨迹等进行了测试。
2004年初,一位老先生来到课题组。他带来一幅康熙的字要求鉴定真伪。这幅字是他50多年前买的。课题组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样品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它的图谱与课题组以前收集的清代的宣纸图谱是大致相同的,因而可以认定样品的纸张是清代的。但由于没有拿到宫廷纸的数据,所以不能鉴定是不是宫廷用纸,更不能鉴定是不是康熙的真迹。有关专家经过对这幅字分析后认为,从书法的风格看,应该是康熙早年的作品。但仔细看可以发现字迹是后描上去的。据此可以推断这幅字是在清代末期,一些太监从宫里拿出真品,经水印以后,又填的墨。欧阳启名说,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科技鉴定字画的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绝对不能代替专家的经验性鉴定方法,但它可以验证专家经验性鉴定的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帮助专家完成一些说不清楚的问题。
无损伤方法
有人提出,在利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拉曼光谱法测试文物时,是否会对文物有损伤?因为许多文物,特别是纸介的文物特别怕强光的照射。这个问题也正是课题组最关注的。1997年当欧阳启名和欧阳津在法国卢浮宫参观时,她们所了解到的法国鉴定油画的方法是从画作的颜料上取下一小块,然后再进行化学分析。不论从原作上取下多么小的一块颜料,应该说都是对文物的一种损伤。姐妹俩当时就想到如果要做这种鉴定,就一定要找一种对原作、对文物无损伤的方法。在实践中,她们摸索到了傅立叶变换近红外拉曼光谱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既能分析出字画的物质成分,又不损伤文物。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瑾光证实说,测试时的红外光是非常弱的,不会对文物有任何损伤。
利用上述方法对文物进行鉴定,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但是在鉴定的过程中采用无损伤的方法却是中国人的创新。专家们在鉴定这一课题时指出,该课题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感官指标与量化指标、有形分析与成分分析、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并用多种方法交叉验证,尤其是建立在无损化学分析基础之上,显示出该课题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对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和为书画鉴定提供科学的辅证依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专家们认为此课题属开创性的科研项目,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辛浪)
稿件来源:市场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