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谁来拯救独乐寺千年壁画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5-31
独乐寺,俗称大佛寺,位于蓟县城内武定街北侧,始建于唐贞观十年(公元 636年),辽代统和二年(公元 984年)重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1961年 3月 4日,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记载,独乐寺内的泥塑、壁画与古建并称为“三绝”。高 16米的十一面观音塑像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彩塑站像,观音阁内的元代壁画系我国古代壁画的珍品……可是,出于某些技术原因, 1972年修整观音阁时,偶然发现的壁画至今无人敢碰。用工作人员的话讲,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大家只能以“不碰”作为对壁画的保护。

可是,这组隐没了 200多年的艺术瑰宝虽然重现于世时色泽鲜丽,至今也基本保存完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鲜丽的色彩已经日渐消褪、原先完好的墙壁也出现了坑洼。工作人员虽然心疼但显得力不从心,相关专家也不得不针对此问题成立了课题组。

千年壁画雕塑如今满目创痍

日前,一位 10年前曾到独乐寺参观的游客故地重游,觉得壁画有点“不顺眼”。“上一次来的时候,虽然壁画的色彩也不很鲜艳,但起码上面没有这么多坑洼,比现在平整许多。”这种说法得到了导游的认可。一名导游告诉记者,可以肯定的是,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壁画一天一个样。

记者在观音阁的墙壁上看到,壁画不少地方的色彩已经脱落,有的地方基本已经看不出原先的颜色,墙壁上的不少字迹也模糊不清,而且,壁画上还多了很多小黑点儿。

“满目创痍”的不仅仅是观音阁内的壁画,包括那尊 16米高的十一面观音像以及山门处两尊金刚力士像和其身后彩绘在墙壁上的四天王像的颜色也都褪去了不少。和观音阁内的壁画一样,这些塑像和彩绘上也有很多坑洼处和小黑点儿。

三大破坏因素蝙蝠罪魁祸首

壁画和雕塑为何会变成如此模样?在独乐寺内工作了将近 30年的刘女士道出了原委。

自然破坏不可避免

刘女士说,对壁画和雕塑最常见的一种破坏就是自然破坏,也就是说空气和阳光对这些文物的侵蚀。“这种破坏方式大家都能理解,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用塑料将壁画和雕塑整个裹起来,那样的话,一来会使它们不透气,破坏更大,二来,更会影响游人参观时的效果。”不过,从千余年变化的情况看,自然破坏对文物造成的损害显得微乎其微。和其他破坏方式比起来,刘女士认为,从短期情况看,自然破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人为损害可以控制

再有,就是工作人员每天都能遇到的人为破坏。为了杜绝这种不自觉的破坏方式,独乐寺内随处可见“禁止拍照”、“禁止触摸”的提示牌,可是,对这些提示牌视而不见的参观者依旧不在少数。

“照相机的闪光灯每闪一下,人手每触摸一下墙壁,都会对壁画造成一次严重破坏。”刘女士不无气愤地说,这些情况管也管不住。但是,“人为破坏”可以控制,毕竟,管理制度可以更加完善。

蝙蝠作怪最大难题

刘女士认为,最严重的破坏方式正是每天栖息在独乐寺里的蝙蝠。刘女士说,从她 1975年参加工作,就看到无数蝙蝠栖息于此。“大家在壁画和塑像上看到的那些小黑点其实就是蝙蝠排泄的粪便,这些粪便有很强的腐蚀性,水分蒸发掉了,壁画和雕塑上的颜料会裂开、脱落,出现很多坑洼。”

每到夏天,清扫蝙蝠的粪便成了工作人员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按刘女士所说,一天下来,扫出来的蝙蝠粪便足有几簸箕。而且,由于蝙蝠栖息的特殊性,这些作怪的小动物赶也赶不走,轰也轰不去,工作人员说,他们不敢把壁画上的蝙蝠粪便铲掉,所以,现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文物被侵蚀、被破坏。

本版撰文新报记者王渐

课题组已成立着手研究蝙蝠

目前,相关专家已成立课题组,争取用最快的时间,研究出一套最为完善的保护方案。

尽管以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完全能够将褪色的壁画恢复原貌,但那样文物就失去了本身价值。另外,所谓的“人为破坏”,完全可以控制,现在,专家组要着手解决的就是蝙蝠问题。根据现在了解的情况,栖息在独乐寺内的蝙蝠有很多种类,其中还包括国家级保护动物,所以不能把所有的蝙蝠都杀死,要想控制蝙蝠的粪便只能让其搬家。现在,专家们正在研究解决方案。

———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赵处长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