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私藏专题有点“变味儿”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4-30]
××收藏家专题拍卖,本来应当是高品位、高质量的艺术品拍卖形式。随着这一形式的走俏,有些收藏名家们开始强搭硬售,一些拍卖公司也开始生拼硬凑了。
赵 榆:中国画研究院原副院长
石建邦:艺术市场评论人
谭雪梅:《经济日报》收藏拍卖版编辑
陈 念:记者
记者:近年来,名家私藏专题拍卖成为艺术市场的一种时髦,而且从南到北愈演愈烈,只要稍有规模的艺术品拍卖,几乎都能见到××私人收藏系列。据说,即将开槌的2004春季拍卖,又有多家拍卖行会推出“某某藏家珍藏”专题拍卖,甚至有些拍卖行还把这一专场作为春拍中的重头戏。
提及名家私藏专题拍卖,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去年秋季举办的王世襄珍藏品拍卖。那次,王老夫妇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140多件藏品付拍,结果是件件槌下有音,100%的成交率、6000多万元的成交额,把名家私藏专题拍卖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如此骄人战绩,如此成功典范,谁不为之心动呢?
但是,有藏家发现,所谓的“名家私藏“专题拍卖,作品并非整齐划一。有的收藏名家强搭硬售,有的拍卖行得过且过。个别的“名家私藏专题拍卖”甚至假得离谱了。
名家私藏专题为何红透拍场
谭雪梅:多数名家藏品流传有序。
国内举办私藏专题拍卖不是近一两年的事,几年前就有,但近来势头最猛。这一方面要归结于整个收藏市场好;另一方面,近来推出的部分藏家藏品专场拍卖的水准较高。王世襄专场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财力允许,我想很多人都会倾囊而出的。毕竟那是多年不遇的机会。
赵 榆:一些专题经过藏家整合,精品自然不少。
既然是收藏家的藏品,就有一个整合的过程。一般藏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所好、价值取向来制定自己的收藏目标。这就像集邮家的邮集似的,经过一番披沙拣金后他会按照自己的审美口味集结成册。这样的专题拍卖已经经过了高水平收藏的整理,往往水平高,还可能很有意思。
石建邦:这种藏品就像有了“户口”。
这样的专场在海外经常被推出。像大家熟悉的佳士得、苏富比两大拍卖行,每年都会推出一些知名收藏家的藏品。这两天在香港亮相的James Li鼻烟壶拍卖,就是难得的珍品。James Li在鼻烟壶收藏方面是举世闻名,尽管这次推出的只是部分藏品,并不是最顶尖的藏品,但该藏家的收藏水平、鉴定水准都不是一般收藏者所能比拟的。这样的专场当然会赢来激烈的竞投。
不过,国内私人藏家专题受宠,有些与藏家的声望、收藏水平有关,有的却与新藏家入市有关。众所周知,新藏家对藏品缺乏更深的认识,为了买得放心,当然会更注重那些流传有序的藏品。这就像是藏品有“户口”,很容易让新藏家认识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这种专题拍卖很火爆。 稿件来源:中国商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