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白云区钟落潭发现200年前的“禁讨碑”
广州白云区钟落潭有一块200多年前立的禁止强讨碑!日前,钟落潭镇镇长唐智向记者报料,该镇障岗古村发现一块乾隆年间依据番禺县官府公文设立的禁止强行乞讨的石碑,规定乞丐不得在该村强行乞讨。
奇事
古村落200年前立“禁讨碑”
障岗古村落是一个有200多年历史、且荒芜了17年仍保存完整的岭南风情小村。去年5月,记者在该村保护开发前曾先行一步探营,并发表了《200岁古村落年底迎客》的报道,但当时却没有听说村内有“禁止强讨碑”的事情。
时隔近一年后,记者再次探访,这个当时杂草丛生的古村已被整理得焕然一新,村里还办起了古时农具博物馆,展示各式农耕器具和古时农民繁忙的耕作场面。
那块石碑镶嵌在古村大门西侧的厢房墙内,采用青石雕刻而成,文字用了红、黑两种颜色的涂料。不过有意思的是,记者读完全文发现,凡是贬义词,比如说“强丐”、“匪徒”等词都采用黑色涂料。从碑文落款来看,碑上的告示是乾隆六十年所发,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缘起
乞丐堵门讨吃村民告到官府
村长胡龚文说,村里老人故老相传,祖太公当年刚迁入障岗村不久,家族人丁单薄。有一年北方有人南下逃难,辗转来到村里,祖太公十分善良,看他们实在饿得不行就收容了他们,“给吃给住”。
但这批南下难民呼朋纠友越聚越多,看到本村男丁较少就起歹心,“赖在村里不走了,堵在村民家门口要吃要喝”,“祖太公一家子忍无可忍,就告到番禺县,县令就出了这一道禁止强行乞讨文书,赶走这批乞丐,不准再来该村乞讨”,祖太公还找来石匠将文书刻成石碑立在村前。
重现
开发旅游点“掘”出清代文物
他的说法基本与碑文的内容相一致。据了解,由于障岗古村建成后200多年一直没有拆迁过,这块石碑因此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不过由于时间太久远,很多村民都淡忘这段历史,一直没有注意这个石碑”。直到去年,镇长唐智倡仪将古村落开发成旅游景点,这块历史上少见的石碑才在最近再次受到关注。
广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何薇有个关于岭南古村落的研究课题,曾特意考察过障岗古村落,她表示这块“禁讨”石碑确实比较少见,“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但她还没有来得及细查当年的番禺县志,所以只能给出初步的分析。
推断
地偏民富人少导致恶丐横行
何薇说,从障岗古村的建筑来看,“当年障岗村的村民是比较富裕的”,“因为整个古村落几乎采用烧制砖,部分路面还采用了麻石,这在当时都是比较昂贵的建筑材料”,“其次,古村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但是残存的古门及装饰都还很精致,而且有一个很大的粮仓;还有青石碉堡,说明他们有自我保护意识”。
何薇说,障岗村民富裕而又人丁单薄是出现恶丐的原因之一;其次与障岗村处于交通要道也有关,当年的南下官道恰好有个出口就在离障岗村不远的梅田,“清朝中后期,南下移民走官道肯定会经过这里,这些移民因为盘费不足沦为乞丐也很正常”。
石碑内文
奉宪严禁强丐示
特调番禺县正堂加十四级纪录十一次郎
为乞禁强丐事。现据障岗村乡老胡洛图胡经略胡林胜等禀称“蚁等庄小丁稀,各皆耕种度活,情因地僻民愚屡遭匪徒欺侮:日则三五成群,夜则聚庙歇宿,窥伺行窃。蚁等身属保老,正言指斥。恶不遂欲,则纠引残疾烂徒填门拼命,甚至如黄仕景李瑞珍等平空恐诈捏控告累,种种滋害难以枚举。兹黄仕景梁亚驼虽蒙镜讯直认不讳,惟李瑞珍尚不到案,犹敢流言‘另寻别事陷害’等语。忖蚁等僻处数家,丁不满百,各家皆耕凿村愚,谁敢出言与烂匪较论?惟虑缄默自保,则强抢强乞尚可哑受,若三群五队在庙聚众,良歹莫分,滋祸实觉无底,叩乞出示严禁,俾匪徒敛迹”等情到县。据此当批准即示禁在词,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谕尔等匪徒即速改过,守分营生不得复在该乡庙内聚集多人,并纠引残疾烂徒填门强乞抢窃扰害。倘敢故违,许该乡衿耆保老禀拿严究,决不姑宽。至该乡更保有巡缉稽查之责,亦宜是寔力巡逻约束。毋得瞻徇故纵致干究处。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初八日示
发仰障岗村张挂晓谕(记者 刘显仁;通讯员 林明生 黄智聪 张丹莉)
稿件来源:广州日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