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考古评选是保护还是“破坏”考古新发现评选解密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4-19




沉睡在地底下的先人遗迹因考古发掘“重见天日”。

 200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解密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古专家称“不敢说没有‘要奖’行为,但评选没有商业性,还是公正的。”

■徐苹芳强调,考古发掘是对古代遗迹埋藏在地下相对稳定的平衡保存状态的一种破坏。

争夺

为得奖上京“游说”

4月11日下午,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讨论投票,来自中国考古界的15名资深专家现场评选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在此前,获准进入“决赛”的各项新发现的考古队长已在北京进行了学术报告,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考古发现的内涵与意义。
据了解,“十大发现”的申报主要以单位申报和专家推荐两种形式入围,其中专家推荐主要以中国文物报上的公开报道为依据。为了这一荣誉,全国各地的考古界竞争很激烈,有的省专门派人到北京游说;有的省份为了保证能评上,避免自己内部的项目之间打架,还专门由省文物主管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调控。据悉,2002年—2003年,国家文物局共批准了考古发掘项目1100余项,因此能成功入选“十大发现”是非常不容易的。

忍痛拿下一个并列第十

记者从评委会的相关人士处获悉,和往年一样,第14届“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投票充满戏剧性和残酷性,往往一轮投票决不出“胜负”。“当时有两个项目并列第十位,按照规定,必须再投一次票。”负责评选联络的中国文物报编辑部主任张自成告诉记者,“最终评委忍痛又投了一次票,另一项以一票之差落选。”此外,陕西眉县青铜器因发现过程的“差异”,险些落选。据了解,评委会对发掘程序的要求非常严格。而陕西眉县青铜器出土后,一时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农民发现了青铜器”成为大家普遍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差点使眉县青铜器与“十大发现”失之交臂。评选时,有专家认为“这是农民发现的,不是经过考古发掘清理的,不能入围”。所谓考古发现,必须是专业的行为,必须是经过科学发掘的。为此,陕西省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详细申辩:“五位农民当时仅仅是一镢头挖出了个小洞,发现有青铜器后,他们没有再进行挖掘,而是立即把现场保护起来,然后上报,直到考古部门上来按考古发掘程序进行。”

没有“执照”无资格参评

曾在全国引起轰动的陕西“西汉美酒”的出土考古,在当地一些人眼中认为入选“十大发现”没有问题。但记者从评委会获悉,“西汉美酒”虽然媒体报道得热烈,但却是个“黑户”,根本无缘申报。据了解,“西汉美酒”当时没有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发掘执照,严格地讲,它的发掘不合法。“西汉美酒”因此“没敢”申报。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评选主持人徐苹芳说,对于没有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考古发掘项目,评委会将严格把这些项目拒之门外,没有参评资格。对于因施工等突发原因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也要补上国家文物局发放的发掘“执照”才能参加评选。徐苹芳称,此次评选标准有两大“硬件”,即法律程序需合法,发掘过程必须按正规科学程序。而根据有关规定,发掘执照必须由有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单位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遗憾

北京未有考古发现入列

据了解,由于未有单位报送资料参评,北京此次无考古新发现入列。此外,本次新发现没有排名先后,只是按照发掘遗址的年代顺序公布。徐苹芳介绍说,评选强调每一项发现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注重新内容和新材料的发现,而不在历史时期或地区间搞平衡。

虽然北京本地的考古项目没有入选“十大”,但北大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参与各地考古的项目却入列,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北京考古界一些安慰。

自1999年以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周原遗址进行了连续的田野发掘工作。2003年的发掘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李家村西,共清理西周时期灰坑、房址、水井、墓葬、车马坑等遗迹169处,出土了数以千计的西周陶范,在年代上跨越了整个西周时期,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遗址的发掘,既有助于研究周原遗址的聚落形态,也有益于对西周铸铜工艺的认识。

阿房宫秦皇陵未入选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前已经举办了13届,每次评选结果公布之后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张自成告诉记者,评选的是考古的十大新发现,而不是“国宝”的新发现。年度考古新发现的参评申报,应该是工作基本完成,或是有很明确的阶段性工作成果。不提倡在没有全面了解遗址的情况下,仅仅根据一些重要遗迹和遗物就提前申报。

“比如去年备受关注的阿房宫、秦始皇陵等考古项目就没有入列此次新发现,因为阿房宫虽有阶段性成果,但还没有完全解决最初了解阿房宫规模、建设等问题,秦始皇陵的未知数更多,包含的历史信息少,从学术角度看,目前暂时没有确定性的作用。

不过张自成个人对阿房宫的考古发掘将来入列“十大”非常有信心,因为这是一次史上最大宫殿遗址的发掘,而且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一定会有惊人发现。

追问

非政府奖吸引人的背后

张自成告诉记者,“十大发现”的评选是民间性的,不是政府行为。但是由于中国考古学会代表了考古学界的最高水平,因此这个非政府奖具有很大权威性和影响。“北京的老山汉墓曾经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但它发掘出来的东西在其他地方的陵墓发掘中早就有了,没有‘新的意义’,所以没能入列。此外,被选入‘十大新发现’的考古项目,将会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资金方面也将倾斜,很多文物政策也都得到落实。这也是该奖没有奖金,但参加者众多的原因。”张自成说。

“十大发现”也靠运气?

张自成说,入选“十大发现”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方面是对当年度重要学术成果的一种社会化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文物工作的促进。当然,评选有时候还带有一定的运气和偶然性。文物工作者没有为评“十大发现”而做发掘的。他认为,“十大发现”的评选对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普及文物知识以及考古走向大众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徐苹芳强调,考古发掘是对古代遗迹埋藏在地下相对稳定的平衡保存状态的一种破坏。这种平衡状态一旦被破坏,瞬息之间就可以发生变化,因此,高科技文物保护必须从田野考古开始。

评选是保护还是“破坏”

发布会上,有多名记者“质疑”十大评选是鼓励文物发掘还是“破坏”保护?面对这两难问题,主办方称一切参评的项目都是获得国家文物局许可的,而且很多项目是配合基建进行的。主持评选的也是元老级考古专家,“不敢说没有‘要奖’行为,但评选没有商业性,还是公正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古专家称。

目前中国考古发现处于超世界水平,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屡屡出现重大考古发现。但徐苹芳指出,自建国以来,中国考古一直处于被动发掘阶段。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在推土机和盗墓者的压力下挖掘出土的。徐苹芳认为,随着中国大规模基本建设的不断推进,被动挖掘的局面不会很快得到改变。但同时,被动挖掘也促使考古发现日益增加。会上还透露,110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其中配合基建的近80%。据了解,从明年起,十大评选将采取单位申报和专家推荐相结合的办法,将评选推向深处。(记者胡劲华) 稿件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