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收藏热中的浮躁之气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4-13]
一个月前,据南京某报报道:江宁发现一宋代古墓。随后紧跟着多家媒体又相继报出:“可能是秦桧墓”、“秦桧夫妻合葬墓”、“秦桧爱妾墓”。
所有关于秦桧墓的猜想,都表现出人们对于是否能挖出宝贝的欲望。这些报道都是以参与挖掘的某考古专家的判断为依据的。待到后来发现不过是宋代标准的夫妻合葬墓后,专家与媒体又互相指责:一个说媒体恶意炒作,一个说专家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这是考古热浮躁之风的一个实证,而类似的事情也不断地在收藏热中上演。媒体渴望爆出轰动性的新闻,专家也不排除有些“不自重”者想借此扬名。国宝的价、专家的眼,他们的一句话,都会对收藏者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经常听人说,我的玉某某专家看过了,收藏者笃信专家的掌眼,专家的判断再经媒体一传播,全国各地的收藏者都会比照这一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藏品。
但传播中标准也难免会传得走了样儿,专家凭的是经验,即是经验,又难免会看走了眼。媒体更不会事事专业,他们也要依靠专家口中的道理来让民众信服。于是,收藏者不禁要问:那我们该信谁的?
杨 浪:地图收藏家
朱 洪: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
姜 晖:记者
我们该信谁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又要老生常谈起另一个话题:为什么而收藏?解答了这个问题,收藏者也就知道应该相信谁了。
杨浪,京城著名传媒人士,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与经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他又痴心于地图收藏20多年。他能理解一些人很功利的收藏,但更希望人们真正是为文化而收藏。
朱洪,4月25日,民间工艺美术协会组织50位工艺美术大师,将赴法国参加万国博览会100周年庆典,朱洪是成员之一。他对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一定能受到国外收藏者的欢迎深信不疑,但他也有无奈:为什么国内收藏者都一窝蜂地去收藏老的瓷器、书画、古琴、铜炉,差不多拍卖会上热拍什么,就会出现什么收藏热。而对于民族工艺美术品,人们多兴趣索然。“国内市场冷淡,我们只好到国外为民族工艺美术寻找市场。”
无论是寻找民族工艺美术品的市场,还是追逐投资热点、跟风收藏,亦或是纯粹的集藏研究、乐此不疲;收藏者必须一一面对,作出选择。杨浪与朱洪并不相识,但他们流露出的对于人们收藏理念的认识和担忧是相同的。
集图之乐不在图
记 者:对于收藏者的痴迷,局外人有时会用异样的目光去打量。对于投资者给收藏品开出的天价,一些收藏者又会投以鄙夷的目光。这其中都反映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而收藏。
杨 浪:收藏者有两种,一种完全是兴趣所至,我就是这样。另一种是纯粹的投资,也无可厚非。
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一把古琴900万元、1000万元,古琴收藏的价值便用一次拍卖出的天价来衡量,但也仅此而已,传统文化的价值该用什么来衡量呢?一把古琴吗?
我正在做一项研究:历史上是否曾经存在过一幅荆轲献给秦始皇的地图。为此,我要翻阅汉书、唐书等历史资料,找到史料来证明这张图历史上是存在过的。
还有,我收藏一套1911年版的《中华民国地理新图》,编撰者为“安徽绩溪胡晋接”,迄今我还没有查到这位胡先生的门望,不过我知道现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便是安徽绩溪人,所以我在收图之余,还在网上搜求着安徽绩溪老胡家的族谱。
再比如我看赵孟兆页的《鹊华秋色图》,中国地理上济南旁边是有黄河的,而在他的图中却没有。我查了《中国水利史纲要》中有关古黄河的河道图,了解到:黄河历史上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最大规模的改道有5次。第四次发生在南宋建炎2年(1128年),金人南侵时,留守东京开封的杜充在河南滑县以西掘开黄河,使得黄河改道南泄掩护宋室南逃,阻止金兵。直至727年后的1855年,黄河水涨,在铜瓦乡决口后,第5次大改道,重新由山东入海。这就是说,在赵孟兆页生前100多年,黄河已经改道南行。
为了搞清楚每张地图的来龙去脉,有时要涉及到许多学科,收藏品有时所体现出的文化,又是多学科的交叉、集汇的精华。我对地图的拥有,是想弄清楚地图所描绘的历史和文化。
记 者:有的人是先弄清为什么再收藏,有的人是什么热收藏什么。从两个不同的出发点出发,达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朱 洪:现在收藏的热点在古玩,很多收藏者就赶时髦,不辞辛苦地到地摊上去淘文物。现在博物馆保存条件越来越好,国家又在严厉打击挖坟盗墓、倒卖文物的行为,你说全国一年能出土多少文物?哪有那么多宝贝流入市场?
收藏的领域大多被古玩收藏投资热占据,宁可花钱上当交学费,收藏者们也不愿另辟蹊径培养自己独特的收藏兴趣。他们不喜欢民间工艺,甚至看不起工艺新活。很多民族工艺品先是在国外热起来,而后国内人才想到:哦,原来剪纸、泥人也能收藏。其实,看某样东西值了钱你再买进,这样玩儿你永远玩儿不起。什么热你收藏什么是行不通的。别看剪纸、泥人不值钱,可你若把各个地域、各种风格的工艺品都集全,而且知道这种工艺文化的发展历史,你不仅仅是收藏家,还是研究这方面的学问家。
厚古薄今的收藏观
记 者:每位收藏者选择的收藏门类,一定是他认为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不同,价值体现也各不相同。但从现在的拍卖会上涌现出的瓷器热、书画热现象来看,一场拍卖会上,古琴、铜炉拍出天价,就会迅即在艺术品收藏投资领域掀起古琴热、铜炉热。这又反观出许多人对于收藏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增值。而眼下什么增值最快,当然是古玩。
朱 洪:古玩固然有其收藏和投资的价值,但我们看拍卖会上的明清瓷器,无论官窑还是民窑,都是出自当时的民间艺人之手。这些在当时也可以称为工艺新活。
记 者:过去的艺人和现在的艺人有什么分别呢?哪一个工艺更好呢?
朱 洪:就我了解的工艺美术领域,艺人们的技术水平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凭什么这样说呢?现在的工艺制作过程中,大量高科技工具开发运用。比如玉石的镂空,手工制作需要艺人们用大量的时间精力梳理、打磨,而且稍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现在,艺人们使用电动机轧头来做雕刻的辅助工具,同样也能施展他们的技艺,做出的艺术品较以前更精细,而且还会最大限度地将艺人们从过去繁琐甚至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专心从事创作。
另一方面,现今艺人的艺术素质的来源也日渐多元化,以前艺人们的知识多来源于民间传说、京剧、评书等单一艺术形式,现在的艺人们都系统地学习过素描、色彩、构图等美术基础理论,具备中西方美术素养,再加上好的材质原料,他们的艺术品不值得收藏吗?但事实是,这些艺术品还没有引起更多收藏者的兴趣,所以它们的市场价格很便宜,可这不就是收藏它的好时机吗?我都有点心急,怎么没有收藏者看上它们呢?
杨 浪:前不久,我在北京潘家园看到地摊上有一堆文史资料,便走上去向摊主问价。他说:你给钱就拿走。我给了他20元钱全部买走。回来一整理,发现这些全是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某单位负责人被指责多吃多占后写的一份检讨材料。时间是从1963年到1965年,共有16万字。其中一些文字记录着这样一件事:“我请贺龙元帅吃饭,最后包走了3个有芝麻的火烧,2个没芝麻的火烧……”当别人指出她占用公家的炉子时,她又分别画了多个炉子的式样,以证明我家的炉子是这样的,与公家的不一样。
当时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之时,这些都是那时候最原始的资料。一般人不会要这些史料,用当今普通的收藏观来衡量,这是一堆不值几个钱的故纸。而你说这些文献没有价值或是价值不高吗?现在不是有学者提出作口述历史吗,这些材料记载的就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但这样的史料谁能发现呢?我想恐怕只我这样的收藏者能发现,它的价值会在进一步整理研究之后,如璞玉浑金,露出其应有的光芒来。
老外的独特视角
记 者:北京的工艺品曾多次在巴拿马、意大利、美国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奖。这些工艺品为什么拿到国外就会广受欢迎,而在国内却寂寥无声呢?
朱 洪:我们为民族工艺品寻找市场,曾经到国外做过几次尝试。2000年的时候我们去西欧考察市场,那一次带去了抽纱、骨雕、骨刻、内画等工艺品。因为是国内正规的工艺企业,所以老外也比较信得过。记得我们到的第一天,价值十几万的东西一天的时间就被抢购一空。从那次开始,我们感觉到民间工艺还是有市场的。
我想,喜欢或是不喜欢,都是收藏者的兴趣点不同,也体现出文化素养和思维观念的不同。我们通过多次观察,发现老外喜欢真工实料、天然的工艺品,他们对于合成的、化学的东西很反感。还有就是他们很看重收藏的过程和收藏品所体现出的文化和历史信息。比如,我国民间的工艺品像剪纸、泥人、手绘丝巾等等,如果是现场制作,一定会更受欢迎。
4月25日,我们将组织50多位工艺师价值160多万元的艺术品,去法国参加万国博览会100周年庆典。展品是以“燕京八绝”为主的民间工艺品,其中有上档次的景泰蓝、金漆家具等。在国际市场上,表现民族传统风格的收藏品是最值钱的。
我想说,我们为民族工艺美术寻找国际市场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有钱来保护这些传统文化,也是为了发现这些艺术精品应有的收藏和投资价值。而收藏不仅仅是拥有一件工艺品,相信每一位收藏艺术品的外国收藏者,也会对中国的文化多一份了解。
杨 浪:这个问题使我想起了1980年时的一件事:一个美国驻华大使回国的时候,从中国带走了148个秤砣。在通过海关的时候被扣了下来,但随后还是放行了。因为没有规定称砣是文物。我很敬佩这位美国人的文化视野,中国衡器历史悠久,这其中有待后人研究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对于材质、功能、标准等等,从研究和观赏两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当然这要有一个量的积累。可为什么我们这么多收藏者,没有多少人收藏、研究这些近在身边的古老文化呢?
藏者不要做墙头之草
记 者:一位媒体记者说:我不能像你们专业媒体那样关注收藏的文化意义。我若写关于收藏文化的文章,拿到编辑那儿准被毙。编辑总是冲我说:我们需要经济的内容,写收藏也要往投资上靠。这似乎是当今社会的价值标准。
杨 浪:说到将艺术收藏品货币化,我可以用炒股来比喻。一只股票,当大家都去追涨时,他就会很快跌下来。而聪明的投资者,是对于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技术分析,收藏投资也需要分析。据我所知,《中国教育报》有一位收藏者一直收藏翎管儿,还有前面提到的收藏秤砣的美国人,其实收藏有许多有待发现的领域。
一些鉴宝节目中,收藏者给出的天价听起来可笑。他不了解市场,更不了解收藏。之所以会出现跟风某一类艺术品,是市场的需求。而一些收藏品之所以很值钱,只是反映出市场对于某件藏品的价格发现,对他们手里藏品的价格认可。收藏者都想自己的藏品有更好的价钱,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市场的价格是波动的,它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收藏品的投资价值也会因此而不稳定,高价值也意味着高风险。以经济的价值来衡量收藏,收藏者会无所适从。
朱 洪:工艺新活相对便宜,我建议大家收藏。很多工艺品随着宫廷艺人大量流散到民间,也回到了民间。而现在这些老艺人相继离世,他们的艺术品会越来越值钱。
记 者:你若想买国宝级的,当然是力所不及。但你若想收藏秤砣这样的偏门,它们的价格也许还没有被炒高。这只在于你想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收藏者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便会有意无意地听一些来自社会的声音,有媒体的,也有专家的。到底听谁的好呢?
杨 浪:专家,就是有知识的人。我就是拿国家津贴的专家。专家相对一般收藏者来说,知识还是多的。国家需要各种专家。
曾经有两位历史学家对地图上标注的一个元代都司应该在哪里产生了争论,一位说是在大连海边的一个小岛,另一位专家说不是一个岛,而是两个岛。最后民族大学的一位专家到实地考察,回来后他对两位专家说:我刚去了那里回来,发现涨潮的时候是一个岛,退潮的时候就是两个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史学家严谨的学术精神。我们需要这样的专家。
同时,收藏也需要这样的精神。收藏犹如沙里淘宝,一堆东西里收藏者可以凭直觉发现有价值的藏品,而他们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我发现了它们,并且通过查阅史料、实地考察,去研究它们的价值,这是对藏品的价值发现,这对于文化、对于历史、对于个人的性情陶冶都有积极意义。要我说收藏最终是拥有文化而不是哪样东西。
专家也好,媒体也好,都应该自重。的确有些不够水准的专家,也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因为社会的认可对于他们都很重要,如果不自重,同好也会看淡你,读者也会看淡你。为人不屑。
但不能苛求专家和媒体,收藏者自己的功利之心太重,往往才是进入收藏误区的关键。前几天,我在潘家园买了一把古琴,摊主开口要价15万,随后又自降到1万5、我给了2000他也卖了。你看这种情况下,能依靠谁呢?收藏者还是多学点东西,自己才能理智做出判断。
记者输入“秦桧墓”3个字,网上显示:相关网页约2030篇。再仔细查看,大都是上述新闻诸多不同版本的报道。再输入“古玩鉴定”4个字,网上显示的相关内容就更多了,大约有45500篇,但这样的鉴定准确程度藏者可要自己掂量掂量。
不能简单的非此即彼,因为不论哪一项收藏都体现出文化与历史的交织,一幅地图折射出一段历史,而每一段历史都容下了太多的藏品。倘若经自己的手,补上一块缺失的历史,收藏者自是乐在其中。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