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北京通州马驹桥发现43座汉唐墓葬群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3-27
  信报通州讯(记者张慧娟方芳)在马驹桥镇凉水河大桥新桥北侧,有一个在地上沉封了数千年的墓葬群。昨日,记者在古墓挖掘现场,看到了埋藏在地下千年前的尸骨。

  挖掘现场:

  死者尸骸混在泥土中

  昨日,记者在通州区马驹桥镇凉水河大桥新桥桥北看到,马路西边的大片荒地里,有7、8处被挖掘的坑。坑都不深,最深的一个2米左右。记者发现,每个坑里都有被填上新土的痕迹,坑的四周散落着大堆青色的石砖,在石砖和泥土中,记者看到许多人的尸骸,有头盖骨、锁骨、腿骨等。在一个近40、50厘米深的坑里,隐约可以看见用青砖铺的地面,在所有的坑内记者都没有发现一具尸骨。

  据在荒地不远处施工的几个工人介绍,昨天,这些挖掘的坑里还暴露着一具没有头骨的尸体,今天上午就被填埋了。

  记者在采访回去的路途中还看见,马路东边也是大片的荒地,一群人拿着洛阳铲子在荒地里勘测着。

  

  出土文物:

  汉代陶制品、唐代瓷器

  据了解,经过5个月的发掘,79号地发现南北两大墓葬群,目前已探明墓葬43座。南墓葬群区可断定为汉唐墓葬埋藏区,北墓葬群区则具有家族墓地的特征。

  出土器物有汉代的陶罐及陶俑、陶鸡等典型陪葬冥器,同时出土有唐代的黄釉瓷罐、白釉瓷碗等。

  有关专家表示,这一地区墓葬形制和风格与国内历代墓葬典型形制存在着一些差异,其中敞口土圹竖穴式墓中砖砌棺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特征,它将为我国唐代墓葬形制与地域分布情况的认识,提供了实际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发现墓群:

  工程施工意外发现

  据通州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郭生介绍,这个墓葬群是去年下半年时,亦庄技术经济开发区在编号为79的地里进行基础工程时发现的,上报后,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研究所派人来此斟探,现在79号地已经勘探完成,正在发掘。

  谈到最近的勘探进展,郭生说,79号地勘探完成后,现在已有一支专业的河南文物勘探队开始对79号地旁的80号地进行勘探。“平时,我每周总会过去2、3趟,一去就呆上半天,查看了解勘探的情况。”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墓地现场有一些尸骨裸露在外面时,郭生表示,一般来说,发掘后,工作人员应该把尸骨及时掩埋,出现尸骨裸露问题,应该是个别情况,但他会及时把这个情况反映给市文研所,让他们提醒工作人员注意。

  

  专家释疑:

  古时这里是个“富裕村”

  通州区原文管所所长周良向记者介绍,79号地的墓群里大多埋葬的都是一些庄园主和平民,墓内一些珍贵的东西早在古代就被盗墓者盗走了,现在留下来的多是一些陶器、铜镜、钱币等。

  那么为什么这块地方会形成这么大的墓群呢?周良说,在汉唐时期,今凉水河、高粱河流经这个地方,并在这里形成一个夹角,所以这里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后来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永济渠,源源不断的粮食物资从中原、江南经过这里,运输到当时的北方军事重镇——蓟城(今北京),这对于巩固北方边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得沿岸的村庄居民都比较富庶,造成人口越来越多,并形成了大墓葬群。

  新闻背景

  79号地位于开发区南端处在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凉水河北岸。据资料显示,历史上,自秦至唐及五代,人类在该地频繁活动均有记载。辽、金、元、明、清800多年以来,该地骤然成为政治活动、军事集结、商贸交通往来的重要地带,以致马驹桥演变为京南重镇。凉水河是运河文化组成部分,其历史研究价值一直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所关注。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