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驼骨精雕“八十七神仙”完成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3-13]
新华网呼和浩特3月12日电(记者石圭平)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博物馆高级工艺师董秉义以徐悲鸿收藏的宋代名画《八十七神仙》卷为蓝本,用骆驼骨为原料,雕刻出了87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神仙人物造型,参观者无不称奇。
驼骨雕是董秉义独创的“中国一绝”。董秉义自幼酷爱美术,18岁时只身来到北京象牙雕刻厂当学徒,在工艺美术大师孙森的悉心教授和老艺人常大绳的指导下,技艺日进,不到2年即可独立创作。随后,董秉义又转到北京建筑艺术雕刻厂学习艺术雕刻。那时,工厂严格按照工艺流程生产,徒工学习,只能掌握一道工序的技能。董秉义是有心人,他学到了从构图到装盒整个流程的每一项技艺。不久,他就可以独立地完成一件艺术作品。
1972年,身怀绝技的董秉义回到包头,与著名画家白铭一起筹备建起了包头特种工艺美术厂。由于大象是野生保护动物,象牙原料越来越少,董秉义从建厂初就开始琢磨如何保护、发展“中国牙雕”这门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突来灵感,可否用骆驼骨取代象牙?如果此举能成功,内蒙古、新疆等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原材料。于是,他找来一些驼骨,开始了对驼骨雕刻的探索。驼骨和象牙毕竟不同,象牙质细而有韧性,驼骨则粗砺而脆硬。他反复实践,反复琢磨,改造了工具、改革了方法,第一件驼骨雕挂屏《嫦娥奔月》终于出现在1979年的广州秋交会上。
宋代名画《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鸿倾其资财从海外购回的稀世珍品。董秉义立志将这一名画用驼骨雕刻出来,为此他耗时5年,用了1.5吨驼骨。(完)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