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是件很奇妙的事,既被人称为花钱的“无底洞”,有多少钱都能投进去;但同时也有人说,钱少照样能搞收藏。其中诀窍就在于要学会以藏养藏,即以有限的资金投资于有升值潜力的藏品,在适当的时候兑现收益,再进行下一次投资。长此以往慢慢积累,收藏的资金投入才会逐步减少,但藏品却会逐步增多。
有关收藏的专家告诉记者,由于缺乏经验,我市多数收藏者花了不少冤枉钱不说,还因收藏知识的匮乏,对自己藏品的估价与实际价值相距甚远。有这样一件事:一熟人请专家鉴定他花费近百万元精心搜集的藏品,走进该人“金碧辉煌”的住宅时,专家的脑袋立即就“嗡———”的一下,全是假的。
历朝历代那么多的珍贵文物能够流传至今,民间收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鞍山民间收藏也由来已久,仅从解放后估算,至今已出现了六代人。第一代要算上世纪50年代初那批,但由于当时鞍山收藏者的藏品多是祖传下来的,秉承“财不露白”的古训,多在地下“蛰居”,表面看来,搞收藏的人不多,而且呈现支离破碎的状态。
第二代是50年代末———60年代。当时全国各地支援鞍钢建设,外来者带来了相当数量的高质量收藏品。
7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市出现了栽种达木兰的热潮,有些收藏者就拿自家的“古玩”换花来养。就这样,那批养花人逐渐接触到收藏,并一点点重视起来。
后来改革开放,各地私下交换、偷着卖收藏品的现象多了起来,一些“暴发户”为了炫耀,装修房子搞陈设时,也纷纷赶起了“时髦”,鞍山搞收藏的人就这样多了起来,这可以算是第四代。
进入1982年以后,看着一些“二道贩子”发家致富,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使这种倒卖行为发展迅猛,出现了第五代收藏者。那时,五一路狗市、花鸟鱼市边的杨树林子,成了自然形成的古玩市场,卖古钱币、陶瓷……真的假的五花八门。这位专家就捡了一个“漏儿”。“那次,他带着小孙女去闲逛,一个辽阳来的小贩拿着一假货跟他大吹大擂,鞍山的商贩知道他是搞文物的,都看着那人抿嘴乐。他没吱声走了,晚上逛回去,花100元买了一个青瓷大碗,那人还以为自己拣了多大便宜。如今那碗该值个千儿八的了。”
如今搞收藏的,可以称为第六代,逐渐有些理性了。
历代民间收藏家的收藏活动,包括收藏品和学术研究成果,都为国家为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据了解,收藏与国民经济是同步增长的。现今,全国搞收藏的这批人约有3000万人,占总人口的3%,而且还在不断上升中。从瓷器、玉器、家具之类的“古玩”,到“今玩”邮票、火花、烟标、书报、门券等等,全国民间藏品现已达到500余种。但现在鞍山这批收藏者,有造诣的人太少了。行话叫看几成眼。十成层眼该是最高境界了,可鞍山一眼准的人几乎没有,能达到五成眼就相当了不得了。许多大款因为看不准,上当次数太多,干脆退出来或者不拿更多的钱搞收藏了。
其实,鞍山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的孤山子仙人洞,汉代时的四个县……这还都是有史可考的。另外据传,当年日本人战败退出鞍山时,还有一批东西留了下来。所以说,鞍山的文物收藏应该是比较丰富的。但如今,虽然表面看搞收藏的队伍扩大了,可真正懂行的太少了。收藏不应该是手段,而是目的,这样的收藏才更有意义。 (记者 赫秋 李天洁/摄) 稿件来源:鞍山日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