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传说河底有宝物 裸露河床被掏空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3-05



  桂林市民张先生打来热线电话,说最近一段时间,在靠近驿前街的漓江河床上有人在挖宝,这些人到处挖坑,把一段好好的河床破坏得七零八落、惨不忍睹。记者接到热线后,立即来到张先生所说的河段一探究竟。

从驿前横里向前走就是一道河堤,从河堤向下张望,江里一半有水一半却已基本干涸。在裸露的河床上真的是坑连坑,洼接洼,就像是一块布被戳了无数个窟窿。记者粗略一数,在这段一眼望去300多米的河床上,大大小小的坑有80多个。其中,大的坑宽约2米,小的也有几十厘米宽,有的及膝深,有的则灌满了水,根本不知道有多深。在河床上,有十几个人或独自一人的,或两三个一伙的,正用铲、用镐很卖力地挖坑铲土。虽是早春天气,但是这些人已热得脱下了外套,有几个还穿着短袖在干活。他们一边铲,还一边在河泥里筛选。记者看来看去,灰黑色的河泥里偶尔会有几个铁钉、几块碎瓷片,也没看到他们挖到什么东西。他们倒是一副乐此不疲的样子。
 
一段河床被挖得坑坑洼洼

记者向看热闹的人打听,才知道这些人真是在挖“宝”。至于“宝物”的来历,记者就听到了两个版本。一个说是以前在某个朝代战乱时,这里沉过船,船上的金银珠宝被埋在了河里。另一个则是,这里过去是个码头,过往船只为了行船顺利,向河里扔铜钱祈神庇佑。一位经常在河堤边晨练的阿姨说,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有人在这里挖“宝”,从早到晚总有十几二十号人在挖,最多时有几十个人。天气热的时候,晚上出来散步,还能看到有人打着马灯在挖。后来有关部门管了一下,挖“宝”的人就停了一两个月,但是最近半个月来,又有人来挖了。正说着,有一个年轻人从河床中间走过来,看热闹的人就问他挖到了什么没有。他随手把一个铜板扔到岸边,说:“一个早上挖了4个多小时,就挖到这么一个东西。”记者凑过去一看,铜板薄薄的、黄黄的,图案都模糊不清了,根本看不出是哪个年代的钱币。

记者假装凑热闹,和一对挖宝的夫妇聊了起来。据他们说,来这里挖宝的有像他们这样的驿前街老街坊,也有闻讯从别的地方来的人。以前早就听老辈人讲有人在河里撒过铜钱,只是住在这条街上,所以他们不好意思来挖。现在看到别人挖到了一些铜钱,也就加入到挖宝的行列了。这对夫妇来此挖宝有一个多星期,他们指着身后的一片坑说,“这些都是我们挖的。有的坑都挖到了1米多深,不过挖不挖得到,要看运气了。”不过,记者在他们边上站了一个半小时,光见到坑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就是没见他们挖出一样东西。

在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一些居民对这种乱挖河床行为的担忧。有的说,这样乱挖河床,会不会影响航运;有的说,现在挖出了那么多坑,都不知深浅,夏天游泳可能会有人溺水。

那么,这段河床上是否真的埋有宝藏?记者电话连线有关部门,进行了咨询。桂林市文物工作队的一位同志说,他们对驿前街附近河床上挖宝的行为进行过调查,发现这里过去确实曾有个码头,有人在此撒铜钱辟邪,但是数量不会太多。因此,所谓来挖宝的人挖出的大多是清代的小铜钱。如果有珍贵文物,是必须经过文物部门有组织地发掘出土的。(完)


  日前,媒体报道了漓江“挖宝”事件后,桂林市城管支队立即指派主管漓江市区段综合治理的第五大队执法人员对挖宝事件进行调查。当城管人员到达驿前街附近的漓江河床时,有2名老者和一名年轻人正在“挖坑寻宝。”执法人员当场没收了他们的挖宝工具,并责令回填了部分沙坑,同时向其讲解有关法律法规。

经执法人员调查统计,这次“挖宝”共破坏漓江河床1500多平方米,共挖掘大小沙坑150多个。桂林市城管监察支队在组织调查的同时,及时召集各有关单位和部门,专题研究监察管理措施。2月25日,桂林市城管支队、水政监察支队、叠彩街道办、虞山社区、大河乡政府等部门联合动,将法律法规宣传资料送到沿江附近的居民家中。为警示大家自觉保护漓江,不再到“河床”上挖宝、掘坑,执法部门还在该处竖起了一块告示牌。经过数日的宣传教育,漓江上的挖宝人不见了。3月1日,执法部门还和社区一道组织志愿者,对被破坏的河床进行了回填。

在回填现场,桂林城管部门负责人希望提醒广大市民,在漓江挖宝、掘坑不但于法不容,而且还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夏季游泳人员的安全带来威胁,特别是小孩到江边玩耍更要小心。 (邓建华 戴端辉)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