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砚:趣味盎然的诗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3-01]
《文房四谱》上说:“从前黄帝得玉一纽,将其治成墨海,并在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砚和它的铭吧。砚,古时候也写作“研”,汉朝人刘熙撰写的《释名》卷六中说:“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比它早一些时候的《说文解字》上也说:“砚,石滑也。”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清楚的解说道:“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今人研磨者曰:砚。”
文房四宝中的古砚,在收藏者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自藏史上看一向颇高。不仅民间多所珍藏,而且历代宫廷内府亦富典藏。尤其清廷内府用力更笃。据专门著录清宫内府所藏名砚的图谱《西清砚谱》载,清内府藏自汉至清传世名砚二百四十一方。韩愈称砚为“陶泓”,欧阳修叫它作“石泓”,苏轼给它的名字是“涵星泓”“龙尾”。
我国最早的砚是石砚,1958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仰韶文化遗址。其形椭圆,砚面有两个小凹槽,材质为浅黄色砂岩。砚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看来不是个虚数。秦砚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清宫藏砚中最早的是汉砚,汉代瓦砚为宫中藏品里的稀世珍宝。如汉未央宫东阁瓦砚、汉未央宫北温室殿瓦砚、汉建安铜雀瓦砚等。汉瓦砚多由宫殿殿瓦改制而成,这种瓦用精选土手质拌以胡桃油,有时还掺入黄丹、铅等,烧制成形后坚硬而细润。《文房四谱》上说它:“体质细腻而坚如石,不费笔而发墨,此古所重者,而今绝无。”特别像铜雀瓦砚,烧制工艺精湛,更为绝世精品。历代文人雅士无不以能得此砚为人生一大快事。
清内府所藏汉代陶砚亦属罕见珍品。如汉砖石渠砚、汉砖虎伏砚、魏兴和砖砚。用陶土烧制砚台,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唐朝的时候还很盛行,韩愈说:“土乎成质,陶乎成器。”看来陶砚在历史上是很受文人欢迎的,应该说也是比较常见的,尽管如此,作为汉代的陶砚,在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从《西清砚谱》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关于它的信息。
石砚、瓷砚宫藏之中亦多奇珍。不仅如此,清内府所藏历代名人之砚尤其引人注目。其品质品位均比众多的帝王御用之砚为高。像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瑞溪石渠砚,其背面铭文的末尾署“遂良铭”三字。宋朝苏轼的从星砚,铭文末署单字一个“轼”。宋代文天祥的玉带生砚,其文读来古朴纯厚、激越昂扬。它如明代著名书画家、“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明代名文学家、“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至清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朱彝尊等用砚,不仅其砚为上乘佳品,而且其砚上之铭文亦为佳文。好砚、佳铭加上人品,其砚能不传之久远而为世之所珍乎。
名砚与好砚的巨大差别,在一个有品位的藏者看来,并不仅仅在于质料和制作,文化含量的多寡、雅趣品味的薄厚,往往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方苏轼用过的砚,一方米芾用过的砚,它们的价值往往不体现在其实用及工艺水平方面,是自不待言的。
古砚、名砚的保值增值效益已日益引起藏家的重视。名砚难寻,佳砚亦难得,然而有趣的现象则是,古砚、名砚的真正价值并没有在浮光掠影的市场上真正体现出来。藏砚是一种很有品味的事情,也是一种很有诗意的事情。苏东坡有一句诗说得很有意思,“何日晴轩亲笔砚,一杯相属更从容。” (元尚)中华工商时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