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西夏彩俑的发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3-10-09



  近日,在宁夏海原县西夏遗址中出土了几件西夏彩绘陶俑,其中有一件虽下身已残,但其衣着外貌甚是奇特,颇为珍罕。

  此俑残高10.5厘米,据估算总高在25厘米左右,红陶质,彩绘,腹空,为模型制作。其发式奇特,为髡顶,头部左右两侧有规则地各留一撮短发,涂成鲜红色,右侧一撮发已失,但痕迹依晰可见。陶俑眉毛粗浓,眉色飞舞,大眼深陷,眼珠突出,鼻孔随狞獠大口上张。上身裸露,肩部着紫色云肩,四肢呈手舞足蹈之态,大腹凸出,裸腹,露脐,胸肌突起,充满幽默感。此俑造型简练夸张,形象朴实,别有韵致。

  古代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畏兀尔等全无此种发式,只有在甘肃武威出土的西夏木板画《驭手图》、陈及之《便桥会盟图》卷“马术、马球”段中有大体一致的发式。元以前的艺术家对这种发式并不陌生,最早见于唐代章怀太子李贤(654年--684年)墓壁画《客使图》里,画中的那位两鬓留发的老者就是代表党项族的一支来长安进贡的;还是这一支,曾在宋初到开封礼佛,北宋初画院画家赵光辅《蛮王礼佛图》形象记录了这一佛教盛事。由此可见,此俑的发式应该非党项族莫属。

  党项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马背民族,西夏景宗元昊(1004年--1048年)是立国之君和西夏文化的开拓者,他不仅命人创制西夏文,而且钦定了党项人的发式。西夏立国前,境内尚有其他少数民族,如突厥、回鹘、鲜卑等,发式尚未统一。元昊立国后“革除银夏旧俗,先自秃发,然后下令国中使属蕃遵此,三日不从,许其众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金环以异之”(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十一),秃发不仅是为了区别族属,也是西夏臣民的标志。这件陶俑形象地展示了西夏的服装与发式,是研究西夏党项族民俗的珍贵文物。
来源:中国文物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