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观察

文物古董回流搅热国内古玩藏市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2-10
中国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影响到各个方面,文物古玩藏市当然也不例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大势不但刺激着收藏者参与藏品交易的热情,也吸引着海外文物古玩藏品争相涌入,于是成就了今年藏市的一大辉煌。

10月13日上午11时,北京古玩城宝玉堂内,不时有顾客走进来冲着老板闫学平问:“有新货吗?”闫老板憨厚地笑答:“没到货呢。”看到记者疑惑的目光,闫老板忙解释说:“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上,一位朋友在台商那儿花4万元买了一块玉,传出去后,朋友们羡慕不已,都来打听寻货。”
闫老板说的是国庆节前在北京举办的第六届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开幕当天,近千平方米的展览大厅里,3万多人熙来攘往。仅二三个小时的功夫,一位古玩商就成交200多万元。让闫老板靠不上前的地方位于展厅中央,在来自东南亚国家以及日、荷、英等国上百个展位前,参与交易回流文物古董的人群“一浪高过一浪”。
海外文物古董的回流将这一届博览会推上了历史的最高潮。此次为期3天的博览会成交额达3000万元,共吸引来自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荷兰、英国等国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共216家商店、公司和古玩藏市以及来自全国的15万人参加交流交易。

古董回流大势磅礴

经历了3天的欣喜与喧嚣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者、古玩商们手上拎着旅行包又匆匆忙忙地赶赴各地,去奔另一个古玩收藏品交易的盛会。
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会长宋建文认为,海外文物古董回流的热潮对国内古玩藏品市场的影响很大,而回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内地文物交易市场化趋向的吸引。他认为未来几年这样的局面还会持续,内地的文物藏品市场仍是极具吸引力的。
近几年来,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各地的收藏队伍逐年扩大、各地收藏市场开始火热起来。全国每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至少建有一个大型古玩藏品市场,有的省市甚至有多家。在北京此次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前的一个多月,成都市也举办了一个大规模中华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参观人数达数万人之多。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共展出门券、瓷器、钱币、字画、古玉杂件、当代文物、奇石等11个门类,其中成都藏家的大明万历暗刻祭蓝大碗在此首度亮相。成都的这次博览会还邀请了加拿大华人慈善家许志仰的“乌木世界”、加拿大华人“文萃阁”的乌木精雕、尼泊尔的雪域风情古玩等参展,让人大开眼界。
文物古玩藏市的建立是视需求和购买力而定的。宋建文认为,内地对于古玩的需求和购买主要在四个群体上:一是不断增加的文物经销商队伍,二是越来越旺的企业收藏热,三是装饰需求,四是送礼需求。
据了解,有着中国收藏半壁江山美誉的上海,由企业建起的专业博物馆达三四十家,国有企业投资收藏为的是树立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和拓展投资门类之用;而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收藏除了上述考虑外,文物艺术品投资还是资金处置的很好途径。至于装饰和送礼需求,也是由于内地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社会逐渐形成了中上层收入群体,他们基于个人消费和公关策划对文物的需求已经成为文物市场的购买主力。与之相比,近几年来台湾经济不景气,许多有实力的收藏家和收藏团体不得不出手一部分收藏品,他们首先瞄准的是国内外一些著名拍卖行,其次便是内地的古玩市场。事实上,台湾文物商们都在试探,他们带来的海外文物能不能在内地市场上卖?价格怎样?需求多少?每一次交易活动的成功也是对他们寻问的回答。对于国内古玩商和收藏者来说,能不能买这些文物、有没有国内少见的品种,在博览交流交易中也得到了印证。
据了解,目前除了台湾的官窑瓷、日本的中国古瓷价格高于内地外,其他同一种文物在内地价格总体上高于台湾或海外其他回流文物的来源地。宋建文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内地文物商店、拍卖公司由于政策、体制上的原因,交易行为不公开、规范,表现其一就是文物商店对于大量文物的垄断(一些调拨的文物不是按市场价得来),往往决定着市场的价格,并使文物价格经常出现忽高忽低的不稳定的走势。再加之文物市场上真假混杂,而相比之下流出海外的文物货色好且价格相对较低(据说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内地文物古玩市场处于不开放或半开放时,古玩曾以较低的价格大量流向海外)。按照市场竞争的一般原则,市场化程度越高,商品价格应逐步走低。但同一种文物古董内地价格现在却高于港澳台地区。”

古玩藏市的两次突破

闫老板的宝玉堂名不符实,店里以瓷器为主,另外还有旧眼镜、银簪等小玩意儿。柜上的青花瓷一看就是“新活儿”。老闫也不避讳,“干古玩这一行,长远来看,讲的还是信誉。仿的就是仿的,咱不能骗人。新活儿也有价儿,手艺好的也能卖上两三千元。时间长了,这东西不就老了,也能升值。”闫老板是内蒙古人,11年前在北京开始倒弄古玩。一开始是摆地摊,后来生意发展有了这间“宝玉堂”。老闫说:“以前哪懂古玩,什么赚钱就卖什么。时间一长才知道,古玩这一行,懂了才能赚大钱。”
各地的古玩商大都像老闫一样,由小本经营成长起来。他们大都有“转战”大中城市古玩旧货市场的经历。比如很多人在北京就有后海、官园、长椿街等旧货工艺品市场经营的经历,这些都是京城里有名的“鬼市”。最让老闫感慨的是:以前明明卖的是古玩,却不能说是古玩,而要说是旧货或者是工艺品。现在,光在北京就开了6次全国性的博览会,而在广州、上海、成都、西安、南京等大城市,大型的古玩交易活动几乎年年举办,一个接着一个。这变化前后不过十多年的功夫。
对于海外文物在博览会上的大量回流,宋建文称之为“国内古玩业的第二次突破”。据介绍,古玩业的“第一次突破”始于1998年3月,第一届古玩艺术品博览会邀请了全国各地30多家文物商店。而当时,国有文物商店对于市场是排斥的,由于在新文物法颁布之前,民间交易文物一直被严令禁止,国有文物商店尽管私下里与民间一直有着交易,但公开的却要刻意保持距离。而参加那一届博览会的既有国有文物商店,又有个体古玩商,可以说,这是两者第一次公开的会合。随后的第二届、第三届直至第五届,开始出现了国有文物商店转卖摊位的局面(国有文物商店参展享有优惠),博览会的品牌效应开始出现了,每年的博览会也成了古董行业每年一次的聚会。所谓文物经营的两个渠道国有文物商店和拍卖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仅是形式,事实上各地旧货工艺品市场一直繁荣着古玩藏品交易,当然其中也有许多允许自由交易的文物。
让国有文物商店与个体古玩商同堂共展,文物古玩能不能交易当然也有了个约定俗成的行规。近年海外文物古董不仅出现在拍卖会上,还直接进入了民间古玩藏市,面对更广泛的购买群体。很显然,买卖双方都在对此种交易作着更大范围的试探。

繁荣于平静中迸发

虽然去年底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对民间收藏文物的合法性给了一个明确的说法,但对于文物的经营、市场的规范只字未提。所以有人说,全国各地广泛存在的古玩商和古玩藏市一直处于“身份不明”的默许状态。这个广泛存在的群体到底有多大呢?据粗略估计,仅分布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多个大型古玩市场中,每个拥有至少500个商户以上。全国至少有两万以上的古玩商在从事着古玩交易,还不包括大量存在的小规模经营者。
闫老板一直谦虚地表示,自己的宝玉堂只算是小店儿。记者看到卖佛像的店内香火缭绕,卖老家具的店古色古香,在一家名为“土桑杰”的店里,你能感受到藏文化的神秘深远。
据记者了解,古玩商会将在北京建成鉴定中心、图书中心和信息中心,古玩交易将更加规范和透明。类似这样的中心还将陆续在大连、郑州等地建立。来源(中国商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