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美术馆将举办“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4-02-0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当代艺术走出非正式展览的境地而进入了公共领域和公众生活,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愈来愈明显的积极作用。与之相呼应的艺术批评也同样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并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批评家在批评理论的建设和批评方法的尝试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有效成果。在潮流的引导、作品的阐释、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方面更是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同艺术家一起,将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批评标准缺失、一切价值标准重组排序的今天,艺术批评的当务之急就是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同时,给中国当代艺术以前瞻性的视野。有鉴如此,近年来一直不断关注并积极参与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深圳美术馆,精心策划了定于2003年12月14日至17日在深圳美术馆(报告厅)举办的“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其研讨的主题为“共生与互动——当代艺术批评与当代艺术”。主办方试图借回顾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与当代艺术20年“共生与互动”的历程,对20年来艺术批评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检讨,以对当代艺术批评学科化、专业化发展趋势从学理上进行探讨,以促进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出席本届论坛的老、中、青三代28位批评家,来自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和相关艺术领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艺术运动发展进程中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从事艺术批评尽管各自侧重的角度不同,但在应对不断更新的当代艺术现象及问题时,体现出了一种灵活开放的思维和开阔多元的视野。他们是(按姓氏笔画排列): 水天中、王林、王璜生、皮力、皮道坚、冯博一、吕品田、刘骁纯、朱其、孙振华、冷林、吴鸿、陈孝信、范迪安、易英、李小山、李公明、高岭、高名潞、顾丞峰、贾方舟、徐虹、栗宪庭、殷双喜、黄笃、鲁虹、廖雯、谭天。
围绕此次研讨会“共生与互动——当代艺术批评与当代艺术”的中心议题,28位批评家将在四个具体议题上分别展开讨论——(1)当代文化格局中的批评性写作。(2)本土情境、当代性与全球话语。(3)艺术媒体拓展与批评话语转换。(4)艺术批评机制中的监督与反馈系统。每半天围绕1个相关议题展开,并请一位批评家作为主持;每位发言人的时间为15分钟,安排向发言人提问15分钟;讨论会期间,还将安排一至二场面对公众的学术讲座。本次论坛举办之前出版的由深圳美术馆编辑、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研讨会论文集《艺术新视界——28位著名批评家谈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势》,收录由28位批评家所提交的论文各1篇(5000-10000字)。该文集为32开,附图200幅,平装1000本。另外,28位批评家还将出席深圳美术馆所主办的“图像的图像——2003年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开幕式(2003年12月14日至30日),这个同期举行的展览,也将为与会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可供参照的极佳的图像范例。
“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组委会名单如下:
主任:董小明
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列):王小明 皮道坚 张燕方 赵伟东 鲁虹
出品人:王小明
学术主持:皮道坚 鲁虹
前言
董小明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也是中国社回文化激烈变革的二十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一步步地加强,各种各样文化思潮随之不断涌入国门,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想和观念,迅速改变着我们原来的文化结构,当代艺术也随之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批评家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批评理论的建设和批评方法的尝试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有效成果,在潮流的引导、作品的阐释、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方面更是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他们同艺术家一起的,将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八十年代中期起,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即开始摆脱艺术创作的附庸地位,相对走向独立成熟的阶段。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又不断反思艺术创作中对西方文化的参照和对传统文化的反叛行为,结合本土文化情境和当代全球文化格局的实际情况,开创了艺术批评的新局面。
当今,在市场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在东方文化传统和西方强势文化交互激荡的环境中,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一步步成熟起来,批评的专业化、学科化倾向更是明显,新的艺术批评人才茁壮成长。然而也应看到,在当代文化格局中,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批评家话语权力的形成,艺术媒体拓展、批评话语转换和批评的监督与反馈机制等成为批评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因此当代艺术批评在保持批评家的独立性和批评学术性的同时,还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需要,给中国当代艺术以前瞻性的视野。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需要有一批优秀的批评家共同来承担。
在此新形势下,由深圳美术馆精心策划的本次研讨会,邀请了当今活跃于艺坛的卓有成就的老中青三代27位批评家,一起回顾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与当代艺术20年“共生与互动”的历程,对20年来艺术批评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检讨,也对未来艺术批评学科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些学理上的探讨,相信这是一次极有学术意义的研讨活动,它必将促进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发起本届研讨会的深圳美术馆,近年来不断关注并积极参与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在此对深圳美术馆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开拓与奉献精神表示感谢,同时也衷心希望本届研讨会也坦陈,友好、开放的姿态对中国艺术现状所作的探索,能为今后的学人积累一部较为翔实的有价值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料。
出席“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批评家简历及提交论文(按姓氏笔划排列)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西山会议”──回忆与思考》
王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野生的标准──前卫艺术的体制化问题 》
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中国“双(三)年展”运作机制的社会基础与相关问题》
皮力(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策展人):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为什么是绘画》
皮道坚(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从语词转换看80-90年代中国美术批评》
冯博一(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编辑部副编审、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题目待定)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所研究员、艺术学博士):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题目待定)
刘骁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关于中国美术报的历史记述》
朱其(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艺术总监):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九十年代以来的独立策展和新生代批评家》
孙振华(深圳雕塑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
冷林(职业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中国当代艺术随想──“本地”的声音》
吴鸿(“美术同盟”艺术网主编、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从体制到圈子》
陈孝信(职业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试论“版本”与“版本”的转换──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一次思考》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题目待定)
易英(中央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世界美术》杂志副主编):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艺术批评与艺术运动》
李小山(南京艺术学院教师):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形态》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系主任):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论当代艺术在公共领域中的社会学转向》
高岭(中央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生、艺评人):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本土情结与全球话语——一个中西方与二元对立的预设》
高名潞(旅美中国艺术评论家):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题目待定)
顾丞峰(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文化全球化”与美术批评的任务》
贾方舟(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为中国当代艺术推波助澜的20年批评案例列举》
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中国“双(三)年展”运作机制的社会基础与相关问题》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当代艺术环境与女性艺术》
栗宪庭(职业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题目待定)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主编助理):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影像的阅读与批评》
黄笃(中央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生、策展人):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策展方法与艺术批评──关于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鲁虹(深圳美术馆研究员):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拓展新空间》
廖雯(职业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艺术批评需要女性气质吗?──美国女性艺术家考察的意外收获》
谭天(《广州美术学院学报》主编、研究员):此次“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提交论文:《艺术“全球化”讨论中的误区》 来源:Tom 专稿彭捷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