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宝鸡惊现7000年前精美陶器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2-16
三秦都市报 素有“青铜器之乡”美誉的宝鸡也有另类考古发现。记者昨日从宝鸡市文保部门获悉,该市日前在对宝鸡县关桃园遗址进行发掘时,大面积地发现了前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清理出了大量的窖穴、灰坑以及房址、墓葬等,出土了一批7000多年前的精美陶器、骨器及玉器,取得了重大收获。

  前仰韶遗存物类齐全

  来自该部门的消息说,这次发掘的最大收获是大量发现了前仰韶时期遗存文物,清理了白家北首岭下层类型的灰坑、房址、墓葬、瓮棺葬等重要遗迹100多处,出土陶、石、玉、骨器等文物约300多件,其中,仅完整或可修复的陶器就达100余件。

  宝鸡文保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前仰韶时期的遗迹以灰坑发现为最多,数量达120余个,超过了渭水流域已发掘的同时期遗迹的总和。灰坑平面形状以圆形、椭圆形为主,还有圆角方形和不规则圆形等,剖面有袋状、筒状、锅底状和台阶状。一部分灰坑周壁和地面还经过了加工处理,涂抹有礓石层,个别经大火烧烤成砖红色,专家估计应该是当时用于储存的窖穴。此外,还清理了房址4座,房子平面为圆角方形或圆形,有浅穴式和深穴式之分。保存较好的三座房子面积均较小,周围保存有柱洞,房内地面及墙壁经过处理,有一层礓石面,有的室内设有灶坑和中心柱洞。

  陪葬器皿工艺精湛

  宝鸡市考古队在该遗址同时发现了6座墓葬,陪葬器皿可以说是实用器和艺术品的完美结合。来自宝鸡考古队的消息说,6座墓葬中,1座为瓮棺葬,“就是用一个绳纹鼓腹罐装尸体。”考古人员在该棺中发现了一具幼儿骨架。其他5座墓的墓圹均为较规则圆形,直径在1.2米左右,保存深度为0.2—0.4米。考古队对尸骨进行检测后发现,墓主有成人也有儿童,头向均朝北,葬式各异,有仰身直肢、仰身屈肢或下肢仰屈而上肢展开呈“介”字状摆放,还有二次葬,有的骨架有残断现象。

  据了解,部分墓内随葬有陶罐或水牛角,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陶器以夹细沙的褐陶、红陶为主,其次为细泥红陶,有少量黑、灰陶,但大部分色泽不统一。纹饰以较细密的绳纹为主,还有刺纹、划纹和附加堆纹等,堆纹分别做成泥饼、梭形和乳钉形。这批陶器的大多数陶胎极薄,器型工整,纹饰精美,造型优美流畅,工艺精湛,不少堪称实用器和艺术品的完美结合。

  发现国内最早的玉器

  宝鸡市考古队还在该遗址发现了其他遗址少见的骨器,它们的制作水平也很突出,不少标本制作精良,打磨光滑。器类有骨铲、骨锥、骨针、骨笄、骨刀、骨耒和鱼钩等。其中有一把骨刀由柄、首、身、格等不同部分构成,形制已非常成熟,与商周时期青铜刀极为相似。柄及身有刻纹装饰,使刀体显得非常精美。刀身靠刃的一侧,自刀尖至格部有刻槽,显然有嵌夹石刃的功用,说明此刀是一件夹有石刃的复合工具。专家介绍说,夹石刃的骨刀在北方地区一些较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过发现。这件骨刀的发现,将我国古代先民制造骨石复合工具的历史提前到7000年以前。石器以打制的刮削器、刀形器为最多,也有少量磨制的石斧等。标号为123号灰坑出土的玉环,器型规整,工艺考究,表面光洁,晶莹润泽,为国内最早的玉器之一。

  宝鸡市考古队的队员说,本次发现的多件骨耒,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首次发现,为认识前仰韶时期先民的农业生产实践和探索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最重要的实物资料。据了解,形制精美的陶器、骨器及玉器,充分展示了7000年前原始先民手工业技能的发展水平。

  本次发现居同类发现之首

  据了解,距今7000—8000年左右的前仰韶时期文化遗存,是探索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的重要环节,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但长时期以来,有关的考古发现却非常少,致使对这一时期的文化面貌不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来自宝鸡市考古队的消息说,这类遗存在这次发掘中揭露的面积之大,发现遗迹之多,出土文物之丰富,均居同类遗址之首,为较全面地认识渭水流域及汉水上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获得了一批珍贵的资料。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