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远古普通人生活的神秘面纱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2-16]
中国青年报 当中国大部分考古队按惯例进行“贵族墓葬”、“都市遗址”等有轰动效应的考古发掘时,中法联合考古队却在2000年推出一个看似背道而驰的举动:发掘一个青铜时代的平民村落遗址,探求远古时代普通村民的生活环境。
3年过去了,在3次共90余天发掘900平方米之后,一个位于河南南阳盆地之中的平民村落龚营遗址,慢慢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正如中法考古队主要专家成员、法国高等研究院教授杜德兰所说,这在考古界是一次创举:一个青铜时代的平民居址———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基本形态,将大白于天下。“我们所知道的古代中国大部分是死者的世界,而不知道当时人生活的环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法两国考古学者开始考虑合作探讨这些问题。”中法考古队队长、武汉大学教授杨宝成表示,中国历史上是个农业社会,村落是其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其中包含着最基本的最深层的东西。而这一类工作以前没人做,尤其是楚文化考古方面。但在欧洲,这些工作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进行了。
此次中法考古队在每次发掘中都开两个工地,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法国的,目的在于比较两国的发掘方法。
杜德兰指出,要发掘一个村落遗址就必须得用特别的方法,即“揭开大地面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发掘从开始到工作完成都可以做测绘,得到一个全面的地图,还可以了解全遗址的布局。
杜德兰教授强调说,法国考古学家不仅对建筑感兴趣,还会在人类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作一些试验。例如,为了恢复一些古代技术和物品的制作工序,从原料的采掘到成品制成,每一道工序都是研究的对象。他们收集情报,然后对制作方式作一些设想,探讨古代工匠的动作,并试着去制作器物。他们还依据考古现场的物品、艺术作品、文字记录,用古老的农具和技术进行种植实验。
他说,法国考古学家不只研究孤立的单个遗址,他们研究的空间范围很大,还试着再现过去的自然环境。为了研究过去的自然环境,则必须进行小规模的地层、淤积的测试和研究,必须探寻、分析蛇、龟、鼠和软体动物等小动物的遗迹。
杜德兰就此谈到一个崭新的课题,它与环境考古不同,比如有专家研究一个地区的面貌从古时期到现在有什么变化,他们就要了解它的发展过程,为此必须通过孢粉分析、空中摄影以及各种动物研究。
现在考古学家们还想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是怎么样控制、使用和改造环境的。比如,他们力图找到古遗址原材料的供应范围———耕地、植物、动物等。而自古以来,环境经历了很大的变迁,今天的环境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环境。
属于西周时期、东周初期的平民村落龚营遗址,位于河南南阳盆地中心,这里的文化因受到北方和南方双重影响而具有了独一无二的特点。在这个时期这个地区有很多小国家,其中之一可能是楚国。目前,人们对早期楚文化的认识是相当少的,比如楚文化发源于何处?是西南面还是北面?这些都是当前考古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不久,中法考古队对龚营遗址的发掘成功将会以一本用中文和法文印刷的大书的形式问世,它将成为中国考古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