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秀梅俏二三枝,并蒂莲花立春池,人间别有美境在,蜂飞蝶舞云可知?浓浓的田园意趣。风情独具的自然画面,跃然出现在辽代的两幅刺绣品上,令人赞叹。
这两件刺绣均为四经绞罗地,红罗地联珠梅竹蜂蝶绣,长67厘米,宽53厘米;蓝罗地联珠梅花蜂蝶绣,长65.6厘米,宽49.2厘米。两幅图案的布局均相同,其左右及一下部有一串联珠纹做边,使人们情不自禁联想到佛珠。联珠纹原出西方,被认为是波斯艺术中的一个标志,在唐代尤其流行。但这两件绣品所称的联珠纹,已有别于唐代的联珠纹。联殊己不再是团窠圈,只用作勾边装饰,而且,联珠内的题材也更加中国化,贴近生活。如此看来,也许是“西域之风”溶入了“东方情韵”,联珠与佛教有了密切关系,使得辽代出现的联珠纹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此外,同出一地的红罗地朕珠团龙纹绣也具有类似的风格。
在红罗地联涂梅竹蜂蝶绣中,共有一竹三梅,缠绕相攀,寓意“平安美满”。竹,以斜缠针钉线绣成,在宁静的黄绿相间竹叶之中,蕴含着勃勃生机,呈S形的竹竿,也恰到好处地展示其妩媚,“竹报平安”源远流长,已成为永久的吉祥话题。“梅”与“美”谐音,古往今来,一直为诗人吟颂不绝,也被织工们用于丝绸装饰,唐诗中有“禁苑风前梅折枝”之句,说的就是唐代织绫中出现了梅花图案。
存留这两幅刺绣品的内蒙古赤峰市有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的庆州白塔,建于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1989年维修时在塔顶覆钵内发现百余件精美艳丽的辽代丝织物,随后,白塔维修指挥邀请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鉴定。这批丝织品主要有三大类别,一是秩袱类,多用作包覆佛经用;二是塔幡类,是经剪裁或缝制成小塔幡:三是巾帕类,用于覆钵内小塔的铺垫或遮盖,这两幅刺绣品就属第三类。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辽代刺绣之艺术特证,它们的题材都富于吉祥美意,色彩高雅绚丽,构图与辽代壁画的风格非常相近,刺绣技艺也十分娴熟精湛,在这咫尺巾帕中显出了她独特的艺术魅力。
来源:中国文物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