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画、古书、古币……,位于临淄区牛山路齐园段的人行道上,每逢周六上午便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古玩字画,引得许多收藏家们纷纷前来“淘金寻宝”。然而,就在这一“路边古玩市场”内,记者却发现了一些怪异现象。
春宫图“借尸还魂”
12月 13日 9:30许,记者来到齐园北侧的古玩市场,前来摆摊、光顾的人非常拥挤,许多人还操着外地口音。在长约150米的人行道上,密密麻麻挤满了30多个古玩字画摊点,摊点上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古书、青铜器、陶瓷制品等古玩。细细一看,一些附有男女做爱图案的牛骨、瓷盘、梳妆盒等“另类艺术品”竟隐身其间。在一古玩摊位显眼处,摆放着由10块黄色骨片组成的一串雕刻图,高12厘米、宽 3厘米左右的骨片上面,分别雕刻着10幅中国古装打扮人物的精细春宫图案,上面的男女一丝不挂……画面不堪入目。
看到记者在摊点前驻足,一名年近50岁、操着外地口音的男子立即拿起这串骨片招呼:“一套40元,小兄弟……”“这东西真是古代留下来的吗?你怎么搞到的?”记者问。“当然是真的,这还有假!这是刻在牛骨上的,清末时期流传下来的,当时只有在大户人家才有。”摊主说。“你卖这东西没人管吗?”记者追问。摊主“自信”地说:“这都是刚刚出土的古玩,收藏价值高,抢都抢不着,你说谁还来管?”
仿古制品毫无收藏价值
随后,记者在附近摊点前发现,类似的春宫图在许多出售玉制品和骨、铜制品摊点的醒目位置随处可见。有的在彩色的瓷盘上、有的在瓷质的梳妆盒内,这些被冠以明、清古玩,表面发黑、发黄的物品售价都在20元—100元左右,十分畅销。
在摊点的北侧就是齐鲁文化市场,开古玩店的一名老板告诉记者,每逢周六,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以及省内各地的摊主和收藏家,纷至沓来进行“淘金”。
究竟这些古色古香的玩意是怎么来的?它们真是货真价实的古玩吗? 12月 15日,记者来到了淄博市文物局。
据文物管理科于崇远科长介绍,这些“春宫图”为仿古制品,根本没有收藏价值;真正流传下来的“春宫”物品非常少,如果作为“文物”研究有一定的保护价值,但现在市面上的这些却是故意仿制的色情物品,毫无价值可言。至于被叫卖的其他古玩只有少数是真的,都是摊主等人从附近的农民手中或专门走街串巷收购古玩的人手中买来的,但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古玩还是少数。(记者 刘金昌)稿件来源:鲁中晨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