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历尽劫难的国宝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2-25
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室的一个展柜前,时常围满众多的参观者,人们争先观赏的是一件造型别致、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珍品——虢季子白盘。

据有关人士说,该盘是西周时期虢季子白领兵打仗时立了战功后而得到的赏赐。后埋于地下数千年之久。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川司一农民挖土时在地下发现了它,但并不知其珍贵,弄回家中当做饮马槽子使用。当地一个常州籍姓徐的县令发现了此盘,见盘上的纹饰精美,给了数串制钱,买下收为己有,在他离任返乡时将其带回常州。太平天国时期,有位护王得到了此盘,成了他的镇府之宝,清光绪年间此盘又落入兵部尚书刘铭传之手。
刘铭传是清末年一位杰出的爱国将领,他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是一位有贡献的文物收藏家。1864年4月间,他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攻打常州城。进驻了护王府。一天夜晚,他听到不远处传来金属的撞击声,铿铿锵锵,时续时断,便循着响声走了过去,发现一匹马正在吃草,原来是马笼头的铁环与马槽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刘铭传提着灯笼细看马槽,见四面有精美的纹饰,再让马夫把马槽清洗干净,又发现了盘底部还有许多文字。他深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宝物,随即派亲信把马槽送到合肥老家即现今的刘老圩。他极为珍惜此盘,特为其建了一亭子,后来还著了一本《盘亭小录》,记载了盘的经历、形状和铭文等。

由于走漏了消息,被皇帝权贵得知,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派人来说,愿出重金购买此盘。刘铭传见状为防不测,指使人将盘埋藏起来。到了民国时期又有强人知其物,挖地寻宝未有结果。后又有日寇去勒索,刘家后人挖地数尺,把盘深埋后远走他乡。国民党省主席刘品仙也曾派人胁迫刘家后人,挖地找寻仍无结果。到了解放初期,刘氏子孙才把宝盘挖出,献给了国家。

虢季子白盘制作精良,造型奇伟,似一个大浴盆。器长1.32米、宽0.83米、高0.41米;重约230公斤。盘沿近长方形,四侧面各有两个兽头,口衔铜环。口沿下饰窍曲纹,下为粗犷质朴的波带纹,四足呈矩形。整个器型端庄厚重,气势雄伟。盘底有铭文110个字,文字记载了虢季子白奉周宣王之命,征伐、抵御敌人进犯中原的经过。铭文语言洗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

经考证,此盘为周宣王王室铸器。它是研究我国西周奴隶制社会历史、政治、军事的重要资料,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盘。(贾文超) 稿件来源:石狮日报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