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有雁衔绶带图案的辽锦出土于内蒙古耶律羽之墓中,其入葬年代为942年。辽代在时间上前接晚唐,在当时很大程度上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因此,辽代丝织品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术基本都继承了唐代的传统。此件辽锦上的图案雁衔绶带当为晚唐时官员专用,象征等级秩序,辽代显然继承了这一传统。
据悉,这件辽代锦的组织结构为七重锦的五枚缎纹变化组织,经线也有二组,即结经与夹经,结经的作用是负责与纬线编结形成牢固的结构;夹经的作用是为了衬出图案,使其具有饱满、厚实的效果,所以夹经略粗于结经。
七种纬线分别在织物表面形成七种颜色,它是通过一种纬线浮于正面,其余纬线背衬在反面来实现的。这种结构使织物正反面外观上都为五枚缎纹,地部、纹部基本组织相同。当然,这也使织造难度进一步加大。织物的花幅达65厘米,纹经达3584根(其中结经、交经各1792根),经密为每厘米20组,每组七色纬,整个花循环有800组即5600纬,以上各种参数决定了复制所用工具必须是装有起综、伏综和提花大牵的大花楼束综提花机。
这种提花机较早记载于东汉王逸的《机妇赋》中,自唐至宋一直沿用,这说明用这种提花机为复制工具是符合当时的织造条件的,同时也说明当时织机水平己相当发达,达到了手工提花机的最高水平。现在雁南绥带辽锦已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复制成功。
因为讲究效率与产量的现代织机已经摒弃了伏综,并用纹版式机械提花装置及棒刀配合系统取代了花楼与起综,现代织机已无法制织辽锦这种复杂组织的大提花织物,但它作为我国古代丝织技艺的杰出代表,其中凝聚着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丝绸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我们有必要将它继承下来传给后人,这次我们对它的成功复制,也是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
来源:中国文物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