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纷纷“练”起生意经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2-23]
曾经轰动一时的《淳化阁帖》特展于10月31日在上海博物馆落下了帷幕,为期40天的展览吸引了15万观众,最多的一天参观人次达1万以上。不仅如此,展览还带动了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热潮。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这是我们精心策划的结果。”
日前在南京举行的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馆长对长期困扰他们的“门庭冷落”问题各抒己见。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在文化消费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博物馆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改变自我封闭的状态,主动走向观众。作为公益事业,博物馆也应该讲讲“生意经”,让垄断性文化资源产生社会和经济两个效益。
改变观念像卖产品一样卖展览
上海博物馆是国内博物馆经营比较成功的典范。2002年“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参观人数达到30万,观众在展厅外排起长长的队伍。今年的《淳化阁帖》特展同样引起万人争睹。对此,上博的经验是“好展览也要会吆喝”。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淳化阁帖》和‘国宝展’不一样,虽然是以450万美金的高价拍得,但它专业性很强,在上博能将它解说清楚的工作人员也不足10个。而且《淳化阁帖》长达四卷,普通观众翻了几页可能就没兴趣了。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宣传策划上动足了脑筋。”
早在展前,上海博物馆就到绍兴采风,将绍兴的场景搬进了博物馆。他们将上博的《淳化阁帖》最善本与相关的《淳化阁帖》同时展出,让观众比较阅读。此外,将王羲之、王献之的有关作品以及后人仿“二王”的作品、海派画家以“二王”为主题的画作等同时展出,使展览的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在展览之外,上海博物馆进行了大量普及工作,出了精装本、抽样本等不同形式的图集,及时出了论文集和专集,将整个展出用大展、大赛、大讲坛等活动串联起来,这种滚动宣传手段形成了一个社会文化景观。
此外,上海博物馆还和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文广集团等8家单位联合办展,并邀请知名演员拍了一则公益电视广告,在重要新闻节目中滚动插播。2002年的“国宝展”到今天,其影响力仍不可小视:上海市今年的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当时登载在媒体上的两篇文章,媒体上至今仍有关于“国宝展”的相关评论。
深圳市博物馆馆长王璧说:“博物馆馆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他的身份不仅是学者,而且是一个文化商品的经销者。”
为了让展览这个特殊“商品”卖得好,深圳市博物馆不仅把布展的稿子拿给市民评判,让他们决定展览的内容,还对“卖场”环境细心布置。王璧说:“现代博物馆要从教育阵地变成一个高档的文化休闲场所。这就要求博物馆更新设备,增添譬如购物厅、茶社、咖啡厅这样的公共服务场所。否则观众在巨大的展厅里累了找不到地方歇脚,饿了没地方吃东西,参观成了疲劳轰炸,这种经历可能使他再也没有兴趣走进博物馆。”
整合资源让博物馆事业成为一盘棋
在各地兴起的博物馆建馆热中,“有馆无藏”成为普遍的难题。观众也抱怨到博物馆没东西可看,单调重复,大家都是玉器、瓷器、青铜器……而在非专业的参观者眼里,明朝的瓷器和清朝的瓷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这种“掉进米缸吃米,掉进面缸吃面”,依靠自身馆藏度日的落后封闭状态,让许多博物馆面临生存困境。对此,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周天游认为,必须对博物馆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加强馆际合作,集中优势资源,让博物馆事业成为一盘棋。
周天游说:“当前省内合作还有很大余地,可以由政府出面协调配置文物资源,形成有特色的中心馆,进而带动市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在许多小馆不具备保护和展示条件,许多文物都堆积在库房里坏掉。可以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把部分珍贵藏品交给中心馆保护和展出,中心馆则给予文物所有单位一定的经济回报。”
陕西历史博物馆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过去,他们一直以自己西周青铜器、唐代金银器、历代陶俑与唐墓壁画这四大馆藏为傲,实际上其它博物馆也不乏这样的馆藏。经再三考虑,陕西历史博物馆决定将其最具特色的唐墓壁画功能放大,成为其品牌展品。从1999年开始,该馆与意大利政府合作筹建“唐墓壁画馆”,并建立唐墓保护研究培训中心。现在陕西省政府已作出决策:以后凡陕西境内出土的壁画都送到“唐墓壁画馆”,以丰富其馆藏。
加强区域间合作也越来越成为馆长们的共识。像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这类展览,单靠某一个省份的力量很难形成反响,而如果在地区间成立博物馆协作会,由西北五省联办,大家把自已的精品都拿出来,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展览的内涵也更完整。特别是在组织出国办展的时候,联合的效益尤其明显。
江苏省文化厅文物处副处长姚建平认为,加强馆际交流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产权归属,现在越是市县级的小馆,越担心大馆有借无还,而文物藏品不流通,就不能产生效益,所以各博物馆可以相互借用文物办展,但展品产权不变;第二是要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现在博物馆之间借调文物一般都是免费的,今后多馆合作办展,可以根据各自的展品数目按比例分享收益。
拓展思路把博物馆资源变成资本
10月18日,南京博物院为庆祝70周年院庆,推出了一批仿照六朝出土的龙凤玉佩制作的纪念章,对外销售后很快就供不应求,新订制的2000枚纪念章上柜不久也即售罄。南京博物院院长徐湖平告诉记者,在国外成熟运作的博物馆,像这样通过开发相关纪念品,出版图书画册、光盘,复制、仿制藏品等方式,衍生的效益可以达到展览的2至3倍。
早在20多年前,南京博物院就开始在经营部出售纪念品,但跟一般旅游景点的纪念品没多大区别。近年来他们注重挖掘馆藏特色,开发了南京云锦、瓷器复制品、陶片手机挂件等别致产品,销路很好。博物馆还成立了长江艺术品公司,仿制了国宝级文物东汉铜牛灯、西汉金兽等,还按照广陵王金印仿制成个人印章,都受到市场欢迎,有的产品还被政府作为国宾礼品赠送给国际友人。
南京博物院与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五六十种与馆藏相关的图书图册和相关研究著作,如明清山水、人物画册,清朝官窑瓷图录,名人肖像画和扇面等,不仅取得了经济效益,更扩大了馆藏的社会影响力。
徐湖平说:“博物馆丰富的馆藏是一种珍贵而稀有的资源,虽然不可以出售,但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开发。”
但目前国内博物馆产业化开发程度还比较低,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始终认为博物馆是公益事业,跟经营沾不上关系。事实上,在某些环节通过市场运作,可以引进更多优秀的展览,吸引更多的观众,实现良性循环。
以现在上海举办的“埃及国宝展”为例,前期投入就要350万元,南京博物院考虑到成本回收的巨大困难,只好跟这次展览失之交臂。徐湖平说:“如果这样的大型展览有企业介入,如借鉴旅游景点在门票上印广告的做法,或者通过商业赞助活动分担展览成本,降低票价,就有可能实现博物馆、观众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姚玉洁 王力 经济参考报 )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