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清朝"骧武营"石碑见天日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2-13
文物专家在石碑发掘现场仔细鉴定

  11月10日,来自莒南县的农民工王小春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在泰安路一个供热管道工地上会挖到一个“宝贝”——刻有字迹的石碑。闻讯赶来的市博物馆馆长助理石建民和策划研究室副主任史韶霞看到石碑后,第一反应就是高兴得直蹦高:“这是清朝章高元在青岛驻扎时的重要物证,是无价之宝啊!”

  石碑差点被扔掉

  昨天下午,几名农民工在泰安路南端金海大酒店门前挖地下供热管道。在地沟里的王小春一锄头挖下去,感觉胳膊猛地被硌了一下,凭经验他判断是碰到石头了。他小心去挖石头,结果挖出来的是个长条形的石碑。王小春把石碑丢到一边没再理会。

  过路人独具慧眼

  恰巧,市民王先生从工地经过,他发现石碑后,感觉它有点特别,于是上前把石碑上的泥擦掉,石碑正面雕刻的“骧武前营”字样和一侧“西南界”字样显现出来。

  “这块碑肯定大有文章,得找专家给鉴定一下。”接着,王先生拨通了早报热线2888000。

  “这是宝贝!”

  “这肯定是宝贝!”昨天下午,记者把石碑的情况在电话中向市博物馆专家描述,他们立即兴奋起来。

  很快,市博物馆馆长助理石建民和策划研究部副主任史韶霞与记者一起赶到挖掘现场。他们跳进供热管道地沟后,又仔细擦去石碑上的泥,打量半天后肯定地向记者介绍:“没错,这就是100多年前章高元在青岛驻扎时其中一个兵营的碑界。它的史料价值不可估量。”众人将这块长约1米、重约100公斤的石碑抬出地沟,送往市博物馆妥善保管起来。  

  文物保护靠市民关注

  “青岛在明清时期的史料文物比较匮乏,由于一些市民缺乏专业知识,致使部分珍贵文物流失了。”市博物馆策划研究部副主任史韶霞介绍了目前我市的文物保护现状。

  史韶霞讲述了一件至今让她耿耿于怀的事情。4年前,浮山所的一些居民拆迁,发现了隐藏的一座小庙,里面砖瓦、木梁上留有明代的印记,文物专家们立即赶过去,请他们将这些砖瓦和木梁送到博物馆收藏,但遭到拒绝。后来那些文物下落不明。

  史韶霞对昨天市民王先生的表现非常赞赏,也希望市民再发现文物或者自己判断不清的物件时,尽快与市博物馆联系,请专家鉴定并妥善保管。市博物馆电话:8896665。

  石碑“含金量”有多高?

  出土的这块石碑的文物价值具体有多大?我市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介绍,1891年章高元自登州(今蓬莱)带来青岛四个兵营一事,除了炮兵营因当时德国占领青岛后继续使用还留下物证外,其他兵营后人只是从一些文献中才了解了大概,但从来没有发现过实物证据。

  根据《胶澳志》记载,章高元所带四营分别为骧武营、嵩武营、广武营和炮兵营,但是也有不少人怀疑这些兵营的存在,认为当年章高元奉命带四营移驻青岛只是后人猜测,其实并没有将四营全带来。这次石碑在泰安路出土,可以澄清史实,对研究青岛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历史背景 骧武前营

  公元1891年6月,清政府令登州镇总兵衙门由登州(今蓬莱)移驻青岛,并在青岛口(今育才中学、市博物馆一带)建总兵衙门(今人民会堂旧址),所辖4营军队,其中骧武营在今湖北路公安局一带;嵩武营在今中国海洋大学附近;广武营在今火车站前广场一带;炮兵营在今鱼山路一带。修筑了团岛、青岛等旧式土垒,修栈桥(码头)两座。

  由于总兵衙门的设立及大批军队的驻防及军事需要,青岛的电报房、邮局也相继建立起来。由此,青岛已成为海防重镇。 (徐勇 魏铌邦 张建华 青岛早报 )

分享到:
          推荐给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
现代名家作品推荐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专家顾问 | 艺术顾问 | 代理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艺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声明
电信与信息经营证: 粤B2-20060194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