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林人骨架运抵北大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1-19]
在现东胡林人完整骨架发掘现场至少还曾有两次鲜为人知的成功发掘
连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万年古人类遗骸发掘整理工作已告一段落,东胡林人完整骨架已平安运抵北大。然而,据记者了解,在这次成功发掘之前,至少还有两次在这一地区成功地发掘出了东胡林人的残骸。这些东胡林人遗骸至今下落何处呢?为此,记者走访了东胡林村。
大雾笼罩下的东胡林村显得格外安静,在村里记者见到了早在1966年第一次参与挖掘出东胡林人遗骸的老支书吕海新和村民刘积春、刘西林。在他们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了位于村西山坡上的发掘现场,在发掘现场吕海新向记者讲起当时挖掘时的经过。
生产队挖黄土垫河滩挖出残骸
据今年60多岁的郝守刚教授回忆,在四清运动时,市里派来一支十多个人的四清工作队,和村里的生产队社员共同劳动,工作队是由市里多个单位的工作人员组成。那时的东胡林村共有4个生产队,当时23岁的北大地质地理系学生郝守刚在第三生产队负责青年团工作。
1966年3、4月份,天气已开始转暖,土方工程可以进行,生产队决定派18个人到村西山坡上挖黄土垫河滩。
在劳动过程中,他们在山坡上土墙的下方紧靠土墙几十厘米的地方挖出一具无头尸骨,接着,他们又在相距5米远的地方挖出了另一具尸骨,尸骨当时都呈弯曲状态,在手骨的四周还有一厘米的小贝壳串成的手镯、项链,在土里埋藏的形状比较完整,挖出来时还保持着圆圈儿的形状,但不知是用什么东西串起来的。当时大家谁都没有在意,因为那时挖出人骨是很平常的事儿,不过,挖出贝壳饰物多少还是让人有些吃惊。于是,大家把已挖出的残骸散乱地扔在了一边。
后来,郝守刚就找来一个蜜蜂箱,将残骸收集了起来装入箱子,把这些遗骨带回了北大。几个月过后,他就和工作队的人员离开了东胡林村。
据当时参与挖掘的吕海新老人介绍,郝教授他们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听说这些遗骸的去处。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考古并不像现在这么重视,作为村民也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有趣的故事说说就完了,谁也没太上心。
据郝守刚教授讲,当时村西山坡上挖出的3具尸骨残骸,其中一具是位十六七岁少女的残骸,另外2具则是成年男性残骸,残骸后来被送到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东胡林人的遗骸。“文革”后,这3具古人类残骸不知去向。郝教授后来还专门在《化石》杂志上发表有关1966年发掘东胡林人遗骸的文章。
东胡林人埋在白薯窖下
据了解,现在东胡林的挖掘工作,是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北大考古系和北京市文物局文物所、门头沟区文物所共同组成联合工作组,第一次对这一地区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这次东胡林人残骸的挖掘工作,是在2001年开方的基础上扩方挖掘后进行的。
据挖掘现场指挥村支书刘西丰介绍,在不到40天的时间里,他们就取得了重大发现,共挖掘出3个灶坑,还有一些贝壳、陶片、动物的骨骼等物件,同时,还发现2具没有头骨的人体骨骼。这次残骸出土的上方50厘米,是村里上世纪50年代挖的白薯窖。由于那是村里惟一的白薯窖,所以利用率很高。这个白薯窖是从土墙横着向山上挖的,这次出土的尸骨在白薯窖口的东边,因为尸骨的位置低于白薯窖窖口50厘米,所以没有遭到破坏。
东胡林万年谜团
据郝教授介绍,东胡林地区原来就是一条大河,古人在河边生活。东胡林人的挖掘现场就在当时的河边附近,而现在东胡林村的位置则是河底。在下山的路上,刘书记指着路旁露在外面的石头说,你看,这都是鹅卵石。一位叫刘德小的村民告诉记者,1983年,他在村东头的黄土台上开荒时,一镐下去觉得有东西哗啦一声响,刨出来一看,是个小脸盆大小的贝壳,中间部位碎了,当时觉得很奇怪,山坡上为何会有这东西,后来他把大贝壳送给区文物所了。 东胡林人遗骸的挖掘工作,让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多了起来。村民们告诉记者,从几次挖掘出土的残骸分析,他们认为古人不是正常死亡,包括这次出土的残骸,也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头东脚西。
刘西丰在现场指点着说,这里是生活区,有灶坑、石磨等物品出土,那里是兵器库,有许多的石器出土,不过,现在惟独居住区还没找到。
万年前的东胡林人是从哪里来?住在哪里?是因为什么造成东胡林人死亡?是否发生了一次灾难?这些只有等专家来为我们解开谜团了。(来源:北京青年报)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