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王陵”展震惊海内外
[中艺网 发布时间:
2002-12-11]
在首届江苏省文物节暨南京博物院建院70周年庆典活动中,“泗水王陵考古”展览大放异彩,可谓是“出尽风头”。
开展当日万人观展
10月18日上午10时25分,庆典活动开幕式结束后,展览活动开始。进入展览大厅,许多参观者都是最先走进“泗水王陵考古”展厅,由于观展时间长,一时间,该厅内出现人流堵塞现象,经警和保安不得不在门口设卡,许出不许进。经初步测算,开展当日半天多时间,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近2000名海内外来宾、机关干部、南京市民、解放军、武警战士、大中小学生以及中外游客共万人走进“泗水王陵考古”展厅观展。湖北的一30多人的旅行团原是到南京中山陵、明孝陵等景点游玩,到宁后听说南博70年庆典推出2000多年前的泗水古国文物展,临时调整旅游计划,赶到南博观展。总参60研究所的退休人员宋尔祉老先生为亲眼目睹“泗水王陵”,早早地等候在陈列馆大门外。南京师范大学200多名学生集体前来参观。泗阳籍的南京理工大学大一学生张怀淮听说家乡的“泗水王陵”开展,忙邀上同学一同前往,并不无得意地在同学面前“炫”了一番。
“我被汉马‘粘’住了”
曾于1984年至1985年在北京留过学的德国安德雷先生共来过中国五十多次。他现在德国从事旅游业,经常带德国游客到中国来,但到南博来还是第一次。他18日上午大约11点钟时来到“泗水王陵考古”展厅,当看到气势壮观的车马仪仗队和在药液缸中浸泡的马头、骏马时,他眼睛一亮,忙打开照相机,一个一个拍,并一边拍一边赞道:“太漂亮了!太有意思了!”他告诉记者,他能够参观到这些车马,真是太幸运了。他喜欢骑马,认为汉代的马特别漂亮,他要把他所看到的这些马全拍下来带回去介绍给他的朋友和游客。到了中午12时,他仍逗留在“车马出行挟雄风”板块,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被这些汉马‘粘’住了,走不动了。”
“见多识广”也感吃惊
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资深专家组成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费钦生先生,对文物应算是“见多识广”的。可当他看完整个“泗水王陵考古”展览,对这个展览感到很吃惊。他说,这些木雕非常好看,而且汉代的墓葬保存这么完整、出土木雕的数量这么多,是很少见的。过去看到过的一些,都是零散的,像这些成套的,是特别珍贵的,一个墓葬就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博物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博研究员、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张浦生已七十岁了,他是第一次看到泗水王陵出土的文物,他也感到惊奇,他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多、这么完整、成系列的汉代木雕。
中国《收藏》杂志主编、《中国收藏年鉴》总编、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会长杨才玉先生看过展览后说,他对江苏发现的汉王陵一直比较关注,这次泗水王陵的成功发掘,在考古上算是一个重大发现。他还说,我们一同前来参加活动的几个同志议论,江苏搞首届文物节开全国先河,而“泗水王陵考古”展览又为文物节增色不少。“发掘地应建泗水王陵博物馆”
台湾中华文物协会原会长蔡一鸣先生应邀前来参加庆典活动。18日下午,他在张浦生教授的陪同下,观看了“泗水王陵考古”展,他由衷地赞道,泗水王陵出土文物不但保存得好,而且这么多,了不起。张浦生教授还向蔡一鸣先生介绍了泗水王陵就在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的家乡,孙部长今年还到南博来观看过泗水王陵的出土文物。蔡一鸣先生向记者询问在发掘地是否建有泗水王陵博物馆。蔡先生认为,无论从历史的溯源角度,还是从文化的延伸角度,都应在发掘地建一专门博物馆。 -- 新华社
注:凡注明“中艺网”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须转载图片请保留“中艺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艺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资讯: